门票上的文人墨客(32)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
代表作:《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祖籍浙江温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缘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
《儒林外史》在当时小说界也是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吴敬梓在小说中,强劲地呼唤人们在民族文化的汲取中觅取活力不断的源头,即通过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等自我意识,来掌握和发场民传统的文化精神。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其讽刺性。对所嘲讽的对象,作者通常不直接贬斥,而是以简洁的描述状貌传神,绘声绘影,使之栩然于读者之前。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
吴敬梓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吴敬梓把《诗经》时代以来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注入到小说艺术中,并以极大的勇气用讽刺鞭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他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清末文坛被广为推崇,对重要文学流派谴责小说产生明显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对吴敬梓非常推崇。鲁迅小说中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他对国民性深切剖析,无疑是从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吴敬梓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说,主要有四方面:一、嗟穷叹愁,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状态;二、酬唱赠答,讴歌真诚深挚的亲友交谊;三、吟咏景物,赞美南京、扬州等地的胜景佳物;四、剖析内心,揭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的心路历程。从艺术成就上说,主要有三方面:一、善用典故;二、众体兼备,各有特色;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吴敬梓在古文辞赋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现存的都是四十岁以前的作品,被收录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赋四篇:《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后来又发现了他的几篇佚文,其中有骈体文三篇:《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古文两篇:《玉剑缘传奇序》《尚书私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