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系列(2)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 -1322年7月30日 [1]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 )、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赵孟頫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赵孟頫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赵孟頫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赵孟頫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赵孟頫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赵孟頫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巎巎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赵孟頫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 而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创作了《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传为佳话。
注:门票由编者提供,其它内容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