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谦祥益,我还是挺有印象的。多年前,我曾去天津旅游,白天拜访了孟昭怀和王述育老师,又逛了五大道,晚上准备去火车站乘车去承德。火车是23点的,我看时间尚早,就朝着火车站的方向一路边走边逛。不知怎的,就到了估衣街。当时估衣街没有被开发利用,晚上九点多,路上除了路灯亮着,两边的店铺都关上了门。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我一个人背着包匆匆的赶路,忽然路边闪过了一个国保碑,我凑上去一看,上书“谦祥益绸缎庄旧址”。面阔三间,中西合璧风格,关门上锁,昏暗的路灯下也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我举起手机拍照,可是光线不好,照出来的建筑也是无精打采的样子。
2024年1月,我在7788 上淘票,偶然间看到天津的票友在出售“谦祥益文苑”的门票,标价100元。这枚门票的右侧明确的说明:谦祥益文苑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建筑“谦祥益保记”之内。这是一枚货真价实的国保票。虽然价格不菲,挡不住咱喜欢呀,立马拿下。
反面
正面
这枚票设计的很有特点,采用马踏飞燕小邮资片为载体,反面的中央图案为谦祥益保记的建筑,左侧是津门相声名家的头像和天津相声俱乐部的简介,右侧为谦祥益文苑的简介。
通过这枚门票,我了解到: “谦祥益文苑”是天津市政府授牌的“津味相声风景线”加盟店,天津众多相声名家均在茶楼演出,品香茗、赏曲艺、听相声已经形成市民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谦祥益文苑”已经被开发成为“天津第一茶馆”。
我们再看看这个百年的国保。该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三层三院、三进天井外廊式砖木结构,小青瓦顶,条石作碱,青砖砌墙,磨砖对缝,深灰色瓦当图案,古朴浑厚。
通过网络查询,我了解到天津自明初设卫以来,一直是通衢大邑,人杂五方,素称“畿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天津清代诗人有诗句:“繁华要数估衣街”。有记载当初在老街上经营丝绸布匹生意的有八大祥,分别是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广盛祥、祥益号,其中,谦祥益的丝绸店建筑体量最大,经营活动最活跃,最具特色,为当时八大祥之首。估衣街上的谦祥益是由山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的财主在清晚时期一九零六年至一九一三年投资开办的。由于当时天津漕运发达,来往货商都聚集在如今的估衣街、北大关附近,带动了这里的商业发展。谦祥益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生意遍布“三北”,跨越长江两岸。在清末民初,虽经历几次大劫难,但都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因此,谦祥益可以说是见证天津商业发展的“活化石”。解放后,谦祥益曾取消了原有的字号,直至改革开放老字号才得以恢复。新千年伊始,在红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经万隆大胡同置业有限公司全面维护,粉刷一新后,“谦祥益保记”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谦祥益已变身为文苑茶艺楼,是华北地区颇为知名的相声曲艺茶馆。“身穿八大祥(绸缎店),腰缠四大恒(钱庄)。”这是早年间京城流行的口头广告,意思是这个铺子里的东西穿、带在身上那才叫体面,其中的 “八大祥”是对绸缎商铺经营、服务俱佳的一种口头赞誉。具体是哪“八大祥”,有很多种版本,有的说“谦祥益、元祥、瑞蚨祥,阜祥、瑞生祥、泉祥、瑞林祥、春和祥”,也有的说“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瑞成祥、谦祥益、益和祥、东升祥、丽丰祥。”不管哪种版本,里面都有一个名字:谦祥益。
谦祥益绸缎庄旧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1628-5-021,这枚门票又帮我补充了一处国保票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