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券册,忽然发现陕西汉中石门风景区一套四枚的邮资门票里,第四枚票图竟然是褒姒故里。但见青山逶迤,奇峰兀立,碧水环绕,好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怪不得会出美女!票下方的文字云:“历史上曾令周幽王走火入魔、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褒姒,便出生在石门库区的褒姒铺。”原来久闻大名的褒姒竟是我的陕西同乡,所谓的褒姒故里就在现在的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姒铺。
我知道褒姒的故事,最早是在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小说第二回讲的就是“褒人赎罪献美女,幽王烽火戏诸侯”。书中写道:东周末年,周幽王无道,大臣褒晌劝谏反被囚禁,褒晌之子欲救其父,在褒地寻得美女褒姒,进献幽王,深的幽王宠爱。褒姒在宫中与原任王后争宠并陷害太子,干了许多坏事,而且长居宫中却无笑容。幽王为了取悦褒姒,逗其开颜,竟然点燃骊山烽火。骊山烽火是军事信号,乃为国都有危难时点火为号,召集各地诸侯勤王所用。幽王点着了骊山烽火,褒姒看到各路勤王之师急匆匆而来,灰溜溜而去,不禁开怀大笑。但由于幽王的这出“狼来了”,以致失信于诸侯,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无人救援,终于导致西周亡国,幽王丧命!在这部小说里,幽王是昏庸的,褒姒也是狠毒的坏女人。但这是小说,不足为信。
最近查阅《史记 周本纪》,司马迁在谈到褒姒时写到: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太史公是公允的,他在记载这段历史时,重点批评了幽王的昏庸无道,对褒姒没有过多的评论。
初级中学七年级(上)《中国历史》课本中也收录了周幽王点烽火的历史故事,在课本中它是这样写的:“传统史书多将西周的灭亡归咎于褒姒,实际上幽王的昏庸导致诸侯国离心离德、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的崛起,才是周室东迁的真正原因。”课本是向青少年普及历史知识的,它的评论更为客观公正。
褒姒这样一个弱女子,屡屡登上大雅之堂,其故事广为流传,可见其之“重要”,因为不管怎么说,她的出现,与西周之亡有牵连,牵连的关键在她的“不笑”与“笑”上。褒姒进宫后,幽王百般宠爱,她为什么还不高兴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猜测。褒姒进宫时年仅十四岁,一个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的女孩子,小小年纪便要为不相干的人赎罪而告别养父母,远离家乡,翻越秦岭,来到一个可怕而陌生的深宫大院。这里没有可供嬉戏玩耍的小伙伴,没有慈祥可依的亲人,要朝夕相伴的竟是让小姑娘恐惧的周幽王!可想而知,小小的褒姒哪里还笑得出来啊!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无助、恐惧、悲哀,与高兴毫不沾边。褒姒不笑是她的本能。这么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怎么懂得宫廷内的明争暗斗?怎么会去祸乱宫闱?我们对褒姒这位小同乡只有同情和叹息,对向她身上泼脏水者只能嗤之以鼻了。小孩子终究是小孩子,当愚蠢的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别出心裁地点燃了骊山烽火,演出了一场滑稽闹剧时,天真无邪的小姑娘被逗得笑了起来,正在情理之中,是天性使然。有人说褒姒这里的笑是放荡之笑,有人说是嘲弄的冷笑,或褒或贬,我都不以为然。一个孩子,哪来的那么多心思?她既不懂祸国,也不知道嘲讽,有的只是进宫以来首次觉得好玩的忍俊不禁。
现在,褒姒铺青山依旧,绿水仍流,骊山烽火台下,游人如织,孩提嬉戏。当我们再次阅读《东周列国志》时,当我们又翻看《史记》时,当我们给儿孙辈辅导《中学历史》时,切莫忘记为我的小同乡褒姒正一下名,为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说几句公正的话,讲一讲那个时代女孩的不幸和权贵的罪恶!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