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三张门票左侧一样图案的盘龙图吗?那您知道这是什么龙吗?咱们今天就浅谈这个话题。
这个图案定义为:彩绘龙纹陶盘。是1980年在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M3072墓出土,是陶寺遗址的代表性器物,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盘口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部深7.8厘米、盘体整体高9厘米,沿宽1.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外壁有绳纹,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陶盘的内部描绘有一个盘曲的朱红色龙纹。龙的尾部已不清晰。但这条龙的样子比较特殊,它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这件器物是龙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造型朴质,图案精美,颜色浓艳得体,光泽细腻。(门票上盘龙已艺术加工)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统一的标志,因此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华,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龙纹造型、体态、纹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的历史上,龙是精神信仰的化身,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根据现有资料来看,龙的主要外形特征就是蛇身。比如《尔雅》中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就是说,民间所画的龙是马头蛇身的形象。另外,在考古中发现的一系列可以称之为龙的器物,很多都以蛇身形象出现。比如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的石块砌雕龙,红山文化的“C”型玉猪龙,还有在山西省石楼县出土的商代龙形觥上面的龙,都以蛇身形象存在。所以,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就是4000多年前陶寺地区的龙的形象。
陶寺遗址墓地中,这样的龙盘出土四只分别在四座大型墓葬中,而且每座墓仅出一件。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是中国早期礼制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而龙已经成为此时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当时的氏族图腾和这个部落的标识,如同后来商周铜器上的族徽一样。
一条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盘龙,浮现在一个四千年前的彩绘陶盘之中,使我们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华夏文明史上龙文化的艺术魅力。从陶寺的龙纹陶盘开始,我国的龙形象的演变发展,延续至今。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龙较之彩绘龙纹陶盘上的龙,不仅仅是少了几分神秘,多了几分真实,而是在形象上更加完美,气势上更加精神。作为陶制礼器——彩绘龙纹陶盘,也获得“中华第一龙陶”的美誉。
(有关资料摘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