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门票上毕加索的画
轻舟 傅德明
从《门票寻踪》第168期上看到一篇大安券友的文章《绣红旗从这里传唱》,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篇文章是在发现“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门票上的图案,选用了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因此也是借助毕加索的这些立体主义的抽象艺术作品,体现作者反法西斯、反迫害人民的强烈意愿,来表现我们的革命先烈在集中营监狱中,强烈的反法西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思想和行动。大安券友提供了两张这种设计的门票,但是他说不知道这一套门票一共有几张,还有哪些图案和颜色,希望大家提供信息。
由于这套门票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的,已经过去二、三十年,我也不知道这套门票一共有几张。经过我的查找,在藏品中的确也找到两张和他提供的相同的门票,没有发现同一组另外的门票。但是我发现另有两枚也是渣滓洞、白公馆的参观门票和这套门票十分相似。第一枚是《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监狱)参观纪念》,锗色,图案是一个男性举着一个垂死的女性,都只有一个变形的轮廓,没有其他图案,门票尺寸和大
安的那两张相同,也是无广告、无价格,背面全是对渣滓洞监狱的介绍文字。第二张是一个横向布局的门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监狱)参观纪念》。图案只在左半部,在红色的背景里有一张变形的女人的脸和手,同样没有广告、没有票价。这两张门票上的图案也很像毕加索的风格,但是具体是不是毕加索的作品,出自哪里还不得而知,有待查证。由于这两张门票的名称和前两张明显不同,因此不会是同一套,但是他们的图案风格相似,门票尺寸相近,因此很可能是同一位设计师在相同的年代设计的。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已对外开放,人们习惯简称为“渣滓洞、白公馆”,几十年来使用的门票估计上百种,而八、九十年代使用的变化十分频繁,每种门票使用时间不长就换成另一种,但是大多数门票的图案都是写实的风格或是摄影作品,这种采用抽象艺术的图案的确少见。不过只要了解了毕加索的生平、他的思想倾向、创作风格,把这些与景点的主题内容结合起来,再去欣赏他的作品,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希望券友们在平时收藏门票的同时,也把一些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在收藏中获得快乐、得到提高。


编辑: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