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昨夜星辰千灯放,万家团圆共元夕。古代的元夕就是我们现在的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至今不衰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正月十五都突出了一个“闹”字,闹元宵,闹红火……为了“闹”,举家出“洞”,哪人多去哪,那热闹去哪,哪有花灯去哪,哪有焰火去哪。一天不够“整”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那真是寒流都挡不住的游人如织!也是我们少儿时被举在爸爸的肩膀上,少年时被妈妈、姐姐、哥哥牵着手,青年时三五相约,在各厂矿大街寻找花灯,看花灯,成家后带着妻子孩子一起放烟花,挤人群,看红火的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谁不曾有听到闹红火的锣鼓点就心猿意马,推开碗筷,迫不及待穿衣下楼,挤进人群一睹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队伍过来时风采的记忆。我们七零后对正月十五的眷恋及寄寓的情感尤其深刻。
昨晚的正月十五是在太原古县城中度过的,再次感受了一番华灯初放,明月共赏的美好。回到家中,依旧想着那份美好,恰好翻到了元好问的这首诗。不禁让人思考古人过这个节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绪,追求的是什么?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何在,如何更好地传承等等。我想,正月十五从古至今应该是最有生命活力的节日!同一个地点,一下子聚齐那么多人看花灯,闹红火,放烟花,吃元宵。扎人堆的表象背后是一种团聚,是一份快乐,充满了活泼自由,洋溢着幸福安康!而我们这个年龄更有了一丝怀旧,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些理性上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思考和追溯。包括正月十五在内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一定离不开人,一定是一种精神的宣泄和释放乃至精神上的追求,一定是一种中华民族共有的浓缩了的,某种象征意义……想到这些,就知道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什么了。或许不再是吃元宵,饺子,粽子,月饼那样简单了。
【作者题外】 清晨为谋划开学工作而骤醒,起而坐之,乱翻闲书,遂读到元好问《京都元夕》,感同身受,兴之所致,“下笔”直抒胸臆,一蹴而就,欣欣然,故分享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时,供一“板砖”,欢迎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