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也称“长江鱼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副其实的“水中活化石”,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由白垩纪存留至今的,最为古老的鱼类之一。目前是我国长江流域中最大的鱼。中华鲟形态威武,几乎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寿命最长甚至可达40年)。成年的中华鲟体长甚至可达五米,体重可以超过700公斤。2005年,宜昌渔民捕到一条425公斤重的中华鲟王。
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鲟体长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体长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儿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搏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中华鲟因为体型庞大,在水中少有天敌,让人不禁思考,生命力如此顽强的中华鲟,跨越了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长河存活至今,为何如今濒临灭绝?
原因一:过度捕捞
由于多年来长江流域周围渔民没有禁制地捕捞,长江中很多鱼类都面临“灭绝危机”。人类过度捕捞,结局不禁是“无鱼可吃”,更是会导致整个渔业系统的崩溃,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原因二:水质污染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础建设兴起,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的水污染已成为引人关注的严重问题。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同时极大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一些污染严重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原因三:葛洲坝阻碍洄游之路
中华鲟多年来繁殖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华鲟是洄游鱼,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什么是洄游呢?洄游指的是鱼类随着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推移,重复进行的水中迁徙。
中国已经建立了数个中华鲟保护区,并设置研究中心,逐年人工繁育鱼苗放流,从放流通道滑进长江里。据统计,自1981年至今,我国已经放生了超过800万尾中华鲟,但可惜的是仍然无法恢复中华鲟的自然繁殖生态。
中华鲟研究所位于宜昌市小溪塔黄柏河江心岛上,1982年经水利部批准成立,是我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为国家首批AAA级景点,目前已暂停对外开放游览。并在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设有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中华鲟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
(网络截图)
中华鲟是否会同白鲟那般,走向灭绝,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这严峻的形势确实给人类敲了一记警钟:永远不能忽视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