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寺庙:朝阳佑顺寺
佑顺寺,俗称“喇嘛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新华路东段北侧。佑顺寺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官式建筑布局及做法。建筑群主要包括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七间殿等。寺院气势如虹,屋顶形式包括卷棚顶、硬山顶、歇山顶等,建筑结构严谨、阶直柱挺,装饰古朴典雅。佑顺寺是研究辽宁地区同时代古建筑的典型实物标本和重要实物依据。
佑顺寺自康熙时期初建,后历经乾隆、嘉庆至光绪、民国几个时期的增建和维修,整个寺院在建筑风格和细部特征中呈现出多个时期并存的形态。从佑顺寺严整的寺院布局和跌宕起伏的气势氛围营造中,可明显辨别出官式建筑的特点,感受到的不仅是宗教的神秘和严肃,之间更夹杂着被官制统治和礼制束缚的压抑。从佑顺寺中即可看出清朝政治对于藏传佛教的侵入程度、对寺庙建造的影响力度,及其对该地民众实施思想控制乃至精神统治的方法与手段。
佑顺寺的最前方为四柱三楼式牌坊,前檐下悬挂楷书“佑顺”云龙纹陡匾,牌坊立于现为市民活动广场的佑顺寺广场之前。庑殿顶的山门是围合寺院空间序列中轴线的展开点,门前立辽至元代石狮一对,山门面阔五开间,中间三间辟拱券门,内奉哼哈二将。天王殿位于中轴线上的山门之后,为庑殿顶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建筑,设牖窗、拱券门,前后门券上方各置一方刻有满、蒙、藏、汉四体文字石匾,殿内奉有四大天王和阿弥陀佛。天王殿与山门之间东西两侧分别为宗喀巴殿(戏楼)与伽蓝殿(关帝庙),两殿形式基本相同,均为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顶建筑。重檐歇山顶的藏经阁紧邻着天王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全寺重要性仅次于大殿的建筑。藏经阁两旁是重檐歇山顶钟鼓楼。大殿是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处于中轴线中间部分,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以其恢弘清幽的气势统领整个寺院。药师殿和弥陀殿作为东西配殿位于大殿前两侧,形制均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建筑。大殿两侧为观音殿和地藏殿,均为面阔三间的庑殿顶建筑。中轴线上,大殿之后为八檩卷棚的更衣殿,面阔五间。建筑群的序列高潮结束于轴线上面阔七间的硬山建筑——七间殿。除此之外,寺院四隅还有民舍式样的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