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的侧面,靠近水阁大街方向是古文化街民俗文化博览园。民俗文化博览园从规划初始就将深挖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长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集老城厢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等珍贵资源于一身的博物馆聚集区,也成为了重点打造的“城市客厅”中最亮眼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最大的非盈利性项目广场占地51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古文化街景区周边,利用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建设一个没有经济收益的广场,不仅体现了打造“城市客厅”的决心和信心,更彰显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真心和用心。
9.6米高的妈祖像是广场的标志,围绕着妈祖像,文化广场不仅有外檐修葺一新的华夏鞋文化博物馆,还有新提升改造的天津市民俗博物馆、联升斋刺绣艺术博物馆以及正在建设的国粹宫典藏博物馆。整个博览园传承、传递着“天津卫”浓郁的“卫派”文化信息。
华夏鞋文化博物馆,是由百年老店“老美华”斥资筹建,于2010年5月18日正式开馆,是一座以鞋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800多平方米,藏品展示出各个时代、地域的鞋履文化与审美情趣。
博物馆的开设是珍贵藏品的集纳也是华夏文化的沉淀,是技艺变迁的讲述也是匠人智慧的结晶。老美华以博物馆为窗口,向公众展现出一卷岁月的珍藏,折射出品牌深厚的底蕴。这是对社会的文化回馈,也是对津门的记忆建设。同时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老字号贡献力量。
博物馆内有一尊孙膑的塑像,孙膑是我国古代十分著名的军事家,曾遭受削膝之刑,无法站立和行走。便以硬革裁鞋底,软革缝鞋帮,砍木刻楦,制成特制的高筒革靴,由此发明了制鞋工艺,被奉为靴鞋行业的祖师爷。
可惜,这里多个博物馆都没有门券,就是这个华夏鞋文化博物馆的门券,如今也成绝版券了。
这个广场2000年左右的时候还有一个“天津民俗文化馆”,印象中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幸运的是留下了一张文化馆的门券。
天津民俗博物馆也在园内,天津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民俗博物馆。位于天津市的古文化街中心。1985年筹建,1986年元旦开放。
2014年以前,天津天后宫也是天津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利用天后宫正殿为主的古建筑群体为馆舍。这一建筑群有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前殿、大殿、藏经阁和后殿启圣祠,大殿两侧有四座配殿。
上面这张门券1997年以后停用。
再欣赏几枚天津民俗博物馆门券。
在天后宫和天津民俗文化馆强强联合下,天津民俗博物馆2014年重装开馆。新馆在天后宫侧面,主要由民俗展区、建筑展区和婚俗展区组成,细致的介绍了天津漕运兴起、渔盐的发展和习俗;天津民间各路花会特别是“皇会”沿街表演;迎亲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和津门独有的“拴娃娃”天津民俗博物馆正门习俗;天津店铺悬挂于门前的各式招幌;民间生活用品、乡土风情;衣食住行民俗;杨柳青年画、风筝、砖刻、泥塑、绒花、剪纸、编织等民间手工艺品和民间戏曲艺术。
这应该是天津民俗博物馆专用门券,也是天津民俗博物馆最后使用的一套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