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初探宣南士乡研学路
王海伦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适逢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重张开馆一周年,我跟随博物馆开发的“天下己任·翩翩风骨耀宣南”宣南士乡研学探索线路穿梭于胡同之间,以福州新馆为起点,宣南文化博物馆为终点走过了宣南地区众多的会馆遗迹,用线下探访领票盖章和线上小程序打卡相结合的方式,实地探访了宣南士乡的人文历史,也切实感受了宣南浓厚的士人文化传统(图1)。
我对宣南文化产生兴趣正是源于坐落于明代古刹长椿寺内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现在博物馆除了后罩楼中的长椿寺历史文化展,其他展览主要都围绕宣南士乡的城市空间、士人群体的精神追求展开。由此我了解到宣南从辽至今都是历代首都的交集,作为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宣南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文化古迹,这里寺庙多、会馆多、名人多,其中最核心的是会馆。清代的宣南士乡,人数众多、活动空间紧凑、延续时间长久,特别是地处京师,士乡所形成的文化学术平台具向全国辐射的巨大影响力。纵览士乡史记,学人幕府、四库修书、诗会雅集,士人藉此熔铸学术、开宗立派;修祠公祀、公车上书、矢志维新,反映了士人砥砺品节、担当兴亡的家国情怀。
去年5月18日正值宣南文化博物馆重修后第一天开放,博物馆设计了蓝绿两款古色古香的开馆纪念门票,两款图案都高度还原了当年各省试子和天下鸿儒学士汇聚此地酬唱赠答的场景(图2)。今年博物馆更进一步推出了“宣南四季”主题纪念门票,将宣南士人的诗句和长椿寺美景相融合,引诗入画。这枚春季票有巧妙的镂空设计,沿折印移除掉封面长椿寺山门的两处纸板后,一幅寺内玉兰绽放的春日画卷就映入眼帘,树上一只顽皮的小猫更使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在后罩楼内还可以加盖春季印章,印章和票面图案也相得益彰(图3)。除了领取到精致的门票,我在活动手册上还盖了博物馆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图案的印章,这首声震中华的狱中题壁绝句据说就是在地处宣南的法源寺被发现的。在整个线路打卡完成后,在探索活动完成盖章处可以再加盖一枚活动主题的套色印章,以示活动圆满完成(图4)。
宣南的会馆大兴土木,明清两朝北京会馆有550多个,宣南地区就有400余所。宣南人不再亦步亦趋地追随圣君的脚步,面对新问题,晚清知识界“禁烟”“制夷”“筹远”,谋求朝纲的振兴,这股思潮最后成为中国民主思潮的起点,这场运动就始于著名的宣南诗社,诗社曾在法源寺等地坚持活动二十余年,名闻朝野,波及江南。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都曾是宣南诗社的成员,面对民族危机,爱国士人凝聚在一起,力图推行社会变革的思想。这次宣南士乡研学线路首站就是和林则徐颇有渊源的福州新馆。福州新馆始建于嘉庆二十一年,是禁毒先驱林则徐在京任职期间和福建籍官员一起筹资购建的。这次活动专门发行了纪念票和明信片,票面以会馆内主要建筑“榕荫堂”为主体图案(图5)。在这里打卡的纪念章也选取了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现了他不屈的报国之志(图6)。
从维新变法开始,知识分子有了唤醒民众的新觉悟。康有为看到北京宣南士人眼光闭塞,决心办一家宣传维新的报纸,于1895年8月17日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北京创办报刊之始。而《万国公报》就创立于上斜街和达智桥胡同间的嵩云草堂和松筠庵(即杨椒山祠)。最为人称道的是这里曾作为公车上书的出发地,见证着当年上千举人的联名上书的义举,维新派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国会和保国会也都曾以此地作为会址。可惜现在嵩云草堂的建筑已难以得见,从开在达智桥胡同的南面门脸看去就是居民大杂院,只在院门外挂了西城区文保单位的牌子。杨椒山祠现在是北京市文保单位,是明嘉靖年间著名忠臣良士杨继盛在京的住所。离上次来杨椒山祠已经过了几年,这次看到外围的窗户已经开始修了,从2016年开始启动腾退至今也有八年了,希望下次来这里能修缮完成对外开放(图7)。
科举和王朝终结后,宣南依然是治国思想的发源地,吸引着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宣南诗社忧国忧民的精神被五四青年传承,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就在此创办了《京报》。这次研学线路线打卡第二站就是京报馆旧址即邵飘萍故居,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里。《京报》注重新闻报道和时政评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也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干扰,针砭时弊。创刊后邵飘萍挥笔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勉励报社同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活动纪念章就重现了邵飘萍“铁肩辣手”的办报理念(图8)。
此次研学路线的一大亮点是会馆林立、名人故居遍布的上斜街。上斜街因为距离内城最近会馆扎堆,短短600米的街道,附近就有河南会馆(嵩云草堂)、归安会馆、绍兴北馆、太原会馆、四川西馆、番禺会馆、东莞会馆等十处会馆。会馆本是全国各地考生进京赶考的暂居之处,而住过名人的会馆也成了名人故居,比如番禺会馆是龚自珍故居,沈家本故居就是沈家本购置的废弃的归安会馆。
沈家本故居是这次研学线下打卡的第三站,位于上斜街南侧的金井胡同内,胡同即得名于沈家本故居前的金井。因为沈家本的到来,这里曾经政要云集,帝师陈宝琛,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长谈短晤。沈家本的一生都与律法紧紧围绕在一起,最大的成就是清末修律,可以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法治的先河。故居印章上“玉骨冰心冷不摧”的诗句正是他始终心怀天下,于孤寂中奋斗不息,修律法以救天下思想的最好体现(图9)。枕碧楼是故居的藏书楼,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枕碧书苑·遇见非遗”中国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就以枕碧书房为名,有漂漆扇子、掐丝珐琅、金箔画、木版画等各种非遗活动可以现场体验,我也做了一幅“福”字的金箔画。沈家本故居平时免费开放没有门票,这次印制了活动专用票,每参加一项活动就可以在门票背面获得一个活动印章(图10)。
和历时两年就腾退完成对外开放的沈家本故居不同,上文中提到的其他上斜街会馆、名人故居现在基本都只挂牌西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只能在小程序完成线上答题,但我也沿着胡同一一走到了。道光八年至十一年,龚自珍在番禺会馆住的五年间虽官小声微却屡屡针砭时弊,辞官离京后写下的《己亥杂诗》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龚自珍故居西侧是东莞会馆,据传是在清康熙末年和雍正初期封疆重臣年羹尧的宅子上改建而来(图11)。故居东侧的四川会馆建于雍正年间,正门开在储库营胡同,以前是座讲究的四合院,我从上斜街方向走只能看到地上有标注“四川会馆”的砖石。紧邻四川会馆的太原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在能看到位于储库营胡同的正门,这里也是清初考据学先驱阎若璩的故居(图12)。
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我在研学手册的带领下走过了上面标注的一处处历史痕迹,真正感受到胡同不在于多长,也不在于多老,而这里曾经住过的人和曾经发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同样活动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领票盖章打卡,而是从这些名人先贤身上,让我们感受到宣南士乡士人在事关国家命运关头直言忠谏,积极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宝贵的品质和精神,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