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环境周末版”登载的门票之四
杜奔新
1997-1998年《中国环境报》“环境周末版”曾经开辟小版块,每周登载一枚旅游参观门票,还有相关介绍,以此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现与同好一起分享二十多年前的门票(券),寻找一下过往的思绪:
普乐寺,又称“圆亭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磐锤峰以西的平岗上,是清代乾隆皇帝以名义上供新归附清朝的杜尔伯特、左右哈萨克、东西布崔豪特瞻仰用而兴建的寺庙建筑。其名“普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带有普天同乐之意。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普乐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建筑为汉藏结合式,西部依照汉族寺庙样式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正殿组成。东部为藏式城建筑。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龙凤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具有艺术价值。
毗卢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西郊上京村,石清路211号,九龙湖文化园西侧,杜北乡上京村东,石津灌渠北侧。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一座古老庙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画而闻名。毗卢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的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历代均有重修。主殿毗卢殿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有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因外观舒畅,形制特殊,俗称五花八角殿。毗卢殿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印度语:意为光明普照),故该寺称为毗卢寺。
殿内现存的重彩壁画是公元14世纪元末明初的遗迹,共130平方米。其中主殿四壁的壁画最为精彩。上下分三排,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各种神像人物共500多个,他们分为122个小组,每组旁有名号榜题,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毗卢殿壁画从构图到绘画技巧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画面上人物众多,千姿百态,浑然一体,形成了统一的节奏和韵律。毗卢寺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古代美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壁画遗存中的珍品。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中都乡桥头村双林正街28号,原名中都寺,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宋代改称“双林寺”。金元之际,毁于战火,明代依旧址重建,渐呈今日规模。坐北向南,西为寺院,东为禅院。寺院为四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两厢建罗汉殿、武圣殿、阎王殿、土地殿、钟楼、鼓楼、千佛殿和菩萨殿。各殿塑像满堂,大小塑像共计一千余尊,多为明代所塑,少部分为清代补塑,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代塑像中的佼佼者,堪称“东方彩塑艺术宝库”。1988年1月13日双林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金代曾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后又称灵泉寺。明宣宗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修,赐“大觉寺”之名。此后经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及清康熙至乾隆朝不断重新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寺院依山而建,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建筑,殿宇雄伟古朴,布局严谨深广。寺内现存许多珍贵的文物,《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记载着建寺刻经的历史;无量寿佛殿内的观音壁塑,堪称清代艺术精品。此外还存有许多清代帝王御制的碑文匾额。大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林茂泉清,景色幽美,早在辽金时就是有名的风景区。这里古柏参天,翠竹葱郁,其中又以三百年玉兰和千年银杏名冠京华。大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北京市文物局的整修,已成为京郊著名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