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张门券上的图案是1947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的照片。可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哪里呢?又是什么时间拍摄的呢?
2024年5月我自驾去陕北旅游。20日中午,从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去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的路上,忽然看到一块红色的指示牌,上面赫然写着“转战陕北——毛主席在佳县马背梁”。马背梁?没听说过呀?
因前几年我制作的门券专题《东渡黄河》,先后在"门券收藏研究网"莲花奖、山西券协和全国门券展览都获了奖。期间我购买、阅读了十几本相关的书,自认为对毛主席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旧居、战斗遗址比较熟悉,可一看到"马背梁"三字也懵了。没听说过这个地名啊?时间尚早,那就去找吧,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旧址。沿着乡村的小道一直往沟后面开去,当到了岔路口时,就会出现一块上面的指路牌,越走路越窄,越走心里越没底。问及村民,都在摇头,不知道这个地方;幸亏遇到一位放羊的老哥,告诉我马背梁是个山梁,并不是村庄。再往前走,居然连水泥路也没有了,沿着庄稼地有汽车的痕迹,一不做二不休,走吧!只要有指示牌就能走,就肯定有结果。果然又走了一段土路,看到沿路插着红旗了,又走了几百米,前面已经没有路了。在前面立着一块石头,上刻"转战陕北一一毛主席在佳县马背梁",右侧立着一块高大的不锈钢宣传栏。
宣传栏里有一幅当年毛主席转战陕北,骑在马上的照片,就是本文开头门券上的图案。只见主席神情自若,上衣敝开,露出宽宽的额头。随行的警卫员们也面带微笑,从容行军。他们分别是:前面牵马者是马振海,毛主席左边是石国瑞,右边是孙振国,毛主席后面依次是阎长林(警卫排长),张天文(戴草帽者),江青,在后面是周恩来也骑着马,他没有拍摄进来,不过能看到他的警卫员王还寿。这张照片首次出现是在1967年10月《人民画报》上。
通过阅读宣传栏里的内容,我才知道这里正是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地方。1947年8月23日,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后,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大反攻,这才终于给了毛主席和中央前委一个喘息的机会。9月21日,毛主席率中央前委从朱官寨前往神泉堡的途中,因下雨住在张家崖窑村。9月23日下午离开张家窑村,途经邻村白家渠村的马背梁岇时,由当时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程默拍摄了这张照片。
宣传栏里的信息毕竟有限,这个地点是谁找到的?哪一年找到的?依据是什么呢?都没有结果。好奇心使我还想了解更多的资料。
下午参观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因前几年联系门券,纪念馆王馆长和我是老相识,我和他说起此事。王馆长把我带到旧址广场旁"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在佳县展览"的纪念馆,墙上有一张2015年9月23日的《北京青年报》,用整版内容公布了发现这张照片的前后经过。
美国人周锡瑞,生于1942年,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汉学家之一。周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分别于2012、2013、2014年三次探寻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他们以这张照片为依据,从出发地(自北向南)、时间(下午)、衣着、神情等入手,多次寻找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最后一次寻找,还联系上毛主席的警卫员石国瑞的儿子石小庆,又偶遇一位年长的村民白本朝。转战陕北期间路过白家堡村时,白本朝的父亲正在菜园里干活,见过毛主席。在四人共同努力寻找情况下,于2014年6月22日发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地。
拍摄人程默,是在中共中央转入战略反攻后,受党组织派遣,于1947年8月加入中央警卫团,给中央领导人摄影,在得到周恩来的许可后,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毛泽东研究地图的作品,才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程默后来发表了多幅转战陕北的著名照片。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建一座纪念馆,来纪念这一遗址,这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