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通辽哈民考古遗址公园
杨永军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30公里、南距通辽市约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介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之间,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科尔沁腹地,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哈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因出土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而轰动一时,201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对哈民遗址进行了大面积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组分布、规整统一的空间布局,属于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态,对于正确揭示东北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居住方式有着不可多得的标识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种群关系,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间的结构与形态,内部等级的构成、财产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状况等。甚至通过对出土物品的分类和统计还可以较为准确地再现当时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画面。丰富的出土遗物,反映聚落废弃时间的突然性,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状态。譬如像战争、瘟疫等的忽然降临,令人猝不及防的地震、洪水等。保存如此完整的聚落形态和出土遗物,在东北地区乃至国内都是极为少见的,这对史前聚落遗址的研究意义及其重大。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4年度的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13座,墓葬1座、灰坑4座,出土遗物近千余件。出土的部分玉器的器形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同类器十分接近,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哈民忙哈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其中:保存较好的房屋木质结构痕迹,是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史前时期的聚落遗址中发现,清理出房顶的梁架结构,对于复原史前房屋的建筑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形象依据,堪称史前建筑史上的空前发现。其二:房址内发现大量人为弃置的人骨遗骸,真实地反映了古代部落或种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如种族仇杀、部落战争、抑或是瘟疫、自然灾害等。经专家现场鉴定,被弃置的人骨多为妇女和儿童。这一发现对于解释聚落的废弃原因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三:精美玉器的出土,除了温润细腻的玉璧、玉环、玉钺、玉坠等,还发现有加工玉器的坯料。部分玉器的器形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同类器十分接近,对于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四:该遗址发现与发掘之前,其史前考古学文化基本是一个"空白"地带。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遗存所反映的独特文化面貌,展示出一种新的考古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大体分布在科尔沁沙地一带,东北甚至达到了松嫩平原地区。其年代大体与红山文化晚期相当。哈民遗址的发掘,首次揭示了这类遗存的聚落情况,如房址、灰坑及墓葬的形制及分布范围,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这类文化的聚落提供了典型的依据。通过认识完整陶器及其组合关系,以及石、骨、蚌制品的共存现象,将会为这类遗存的命名奠定坚实的基础。
哈民遗址展示馆和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于2016年8月19日揭牌。 2019年10月,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遗址公园(博物馆)门票30元,老年免费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