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我家几代人都是教师,理应予以庆贺。作为门票爱好者,理应以门票庆贺之。可惜我还没有找到非常恰当的庆贺的门票,这时我想到了距离我家乡最近的一个旅游景点——燕伋望鲁台。这个景点虽然没有发行过门票爱好者最喜欢的门票,但其流传的故事却十分动人。
孔子是中华圣人,也是最早的教师。他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授徒讲学,开始了杏坛之旅。当时,孔老先生远在山东,却有一个学生出于我们凤翔近邻千阳县。这个学生名叫燕伋,居住在西部山区小县千阳,世代务农,但他的父亲却知道远在几千里的鲁国(今山东)有个孔子在招生。这在今天来看,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桩,但在那时,没有任何现代传媒可以使招生信息传到千里之外,唯一的传递方式只能是口头或者书信,我不得而知燕伋的父亲怎么知道的,总之,22岁的燕伋负笈千里,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曲阜求学了。这一学就是5年!学成归乡,他为了把孔老师的学说广为传播,也在大西北、千阳县设塾授徒,首开西部教育之先河。之后,他又先后两次再次奔赴鲁国,亲聆老师指点,学习教学之精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58岁时,老师孔子逝世,燕伋在鲁守灵三年,极尽弟子之礼。燕伋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深得孔子真传,被后人列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陪祀山东曲阜孔庙。终燕伋一生,在鲁17年,往返于秦鲁千里之间历三次,其人求学拜师之执着,其间风霜旅途之艰辛,我想大家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燕伋回到家乡,兴学执教之余,每每思念恩师,就登上塾所背后的高崖上,遥望鲁国方向,寄托对老师怀念之情。每次登高,他都要用衣襟捧一抔土,垫在脚下,以图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天长日久,成年累月,燕伋捧到高崖上的土竟然积累成一座小丘!这座小土丘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望鲁台”,意指“遥望鲁国,怀念恩师”。这普普通通的一座土丘,被赋予了伟大的含义,得到后代永远的维护,流传至今,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望鲁台,是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见证,是传统美德的载体。2007年,我随我县老年自行车漫游队骑车翻山越岭,亲往望鲁台游览,登临土丘,感慨不已:为燕伋的求学精神,为燕伋的尊师美德,更为西部地区早在2500多年前就对知识的渴求和崇尚!

(2010.9.10.)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