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说新乡(2)河朔图书馆旧址
王继平
(原载《新乡门券》2024年第3期,总第135期)
河朔图书馆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一横街1号,即在卫河公园内。“河朔图书馆”是时任新乡县长唐肯取的名字。 “朔”是北方的意思,“河朔”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卫河之北,也泛指黄河以北,就是河南的豫北以及河北的邯郸等地。
1933年,由当时新乡各界要人及士绅等人组成了筹备委员会,唐肯任主任。在所辖各县采用募捐、摇彩票等办法,筹集银币46000元,在新乡县城购地作为馆址。1934年动工。1935年8月,建筑面积达1740平方米的河朔图书馆竣工。图书馆建成后,国民党新乡专员唐肯为董事长,第一任馆长由新乡专署民众教育馆长杨耀武兼任。
据《河南政治》第七卷第二期载: “新建总馆地址在车站与城内中间卫河边上,该地四面环河,呈洲形,有地50余亩,颇擅风景之胜,交通之便。馆舍为宫殿式楼房,系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设计,内有大阅览室、新闻杂志社、文物陈列室、演讲室及其他办公室,同时可容纳300余人阅览……”
最初河朔图书馆原设计为工字大楼,分两期施工,因战乱、资金等问题,未能按原设计完工,现馆址为第一期。
“河朔图书馆”是一座颇具明清风韵的殿堂式建筑。由三层四角攒尖顶式的主楼和左右两层单檐歇山顶式的配楼组成,脊饰为清宫式做法。主楼主厅三层,次厅二层,错落有致;配楼两侧墙外各有一个宽敞的阳台,由汉白玉栏杆环绕,显得浑厚典雅,挺拔俊秀。
河朔图书馆的设计出自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之手,堪称杨廷宝中年时期的佳作。杨廷宝是谁?建筑界当时有“南杨北梁”之说,“梁”是梁思成,杨就是咱们这位“杨廷宝”。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重要建筑。因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朔图书馆还见证了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军事三人小组”在此召开军事调停会议的历史一幕。
l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坚持了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人希望把中国建成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积极准备内战。貌似公允的美国,表面上要对国共调解,实际上却偏袒蒋方,派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
1946年元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发布停战令,共产党方面代表是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张治中,组成“三人小组”。
3月3日上午10时许,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三人乘坐飞机来到新乡,抵达河朔图书馆后立即举行了会议。
1949年10月,在河朔图书馆原址上建立了“平原省图书馆”。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图书馆改名为“新乡市人民图书馆”。1973年称为“新乡市图书馆”。
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9月建立平原省,平原省政府驻新乡市。1949年10月,河朔图书馆更名为“平原省图书馆”,这是解放后新乡市唯一的图书馆,集中了原太行行署和冀鲁豫行署的藏书以及河朔图书馆的藏书。
平原省虽然只存在短短的3年,但当时的平原省图书馆,却收藏了一批珍贵书籍,其中不乏稀世孤本,这也奠定了今日新乡市图书馆的地位。
1999年9月底,新乡市图书馆从卫河公园的旧馆东迁至3公里外的平原路437号16层楼高的新馆。从此新馆成为新乡市人民借阅书籍的主要栖息地。而河朔图书馆旧址被市政府划拨给新乡市群众艺术馆管理使用至今。
关于《开国大典》
当您踏入新乡市群众艺术馆(河朔图书馆)二楼正厅,一幅巨大的油画映入眼帘,油画上的文字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图)其实,这幅油画是临摹董希文《开国大典》“文革”期间的作品。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开国大典》由于各种原因,董希文1953年创作后修改过两次,目前共四个版本:第一版:1953年,第二版:1955年 抹掉高岗,第三版:1972年“文革”期间,删掉刘少奇,补全了在后排的董必武。第四版:1978年恢复原貌、还原刘少奇和高岗,为复制品(阎振铎、叶武林)。
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1988年天安门对外开放之后的简介及门票中,有《开国大典》油画,都写明《开国大典》(1953)董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