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票上的精美古建筑——山西古楼
罗斌林
山西,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楼阁,代表了木结构建筑的最高发展水平,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里有一套“山西古楼”铁路站台票,共十二枚,且全部同号,是我的票册中最喜爱的藏品之一,从这里可以初步了解山西古楼阁,千变万化,目不暇接。
(12-1)榆次清虚阁:清虚阁是榆次市境内仅见的,也是晋中地区稀有的古代阁楼式建筑杰作。清虚阁,它是明代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僧人募缘建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时任榆次知县的史记事将玉皇阁更名为清虚阁。清虚阁的“清虚”二字乃“清静无为,虚无缥缈”之意,这是古时道家崇尚的精神境界。据传,清虚阁是由鲁班所造。清虚阁属于纯木质结构,二层楼,三重檐。
(12—2)忻州城楼:忻州北城门楼坐落于光明东街与五台山南路交叉口,旧北城墙拱辰门上,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城墙内外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上楼。门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三层檐下,四周共有红色廊柱22根。上两层廊柱间置木栏板。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联结严实,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
(12-3)临汾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 43.76米,为我国最高的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
(12-4)介休祆(xian)神楼:祆神楼亦称玄神楼,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创建于北宋。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它的精巧和木构艺术体现在繁复的斗拱和细腻的装饰上,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
(12-5)代县边靖楼: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边靖楼坐北向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高13.3米。中券门洞南北贯通。楼身通高26.7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楼南第一层挂有“晋北形胜”牌匾;第三层挂有雁平兵备道唐豫诚立的“声闻四达”横匾,匾高3米、长9米;第四层挂有知州陈鼎雯的草书“雁门第一楼”横匾,匾高2.7米、长7.3米;楼北面第三层挂知州杨弘志立的高3米、长8米的“威镇三关”巨匾。楼内设有楼梯,可达顶层远眺,北望雁门,南腑滤沱。
(12-6)太原藏经楼:迎泽公园藏经楼,原名藏经阁,是太谷县资福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在1961年,这座楼阁被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迎泽公园内。藏经楼坐北朝南,高18米,占地面积1142.4平方米。它建造在一个高1.2米的石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采用了三层四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着黄绿琉璃瓦,脊饰精美,剪边工艺独特。一层的四周设有走廊,柱头科采用三踩单昂的形式。前后明间平身科为二攒,其余均为平身科一攒。檐柱间装饰着花卉图案的雀替,增添了楼阁的艺术美感。前后明间设有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槛窗,使得光线可以充分进入室内。二层的设计同样精致,重檐上设有平座。平座柱头科采用三踩单翘的形式。平座上安装了木制勾栏,既安全又美观。柱头科采用五踩双昂的结构,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一、二层前后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槛窗。额枋、檐檩、斗拱均施彩绘,使得整座楼阁显得更加华丽。三层为暗层,不设门窗,主要作为内部存储空间使用。这一设计既增加了楼阁的层次感,又满足了实际使用的需求。
(12-7)(左图)平遥市楼:又称“金井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内南大街,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平遥市楼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后世多有补葺。平遥市楼,贯通平遥古城南大街南北,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砖木结构两层过街楼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楼上存铁钟1口,风格别具特色。
(12-8)(右图)霍州鼓楼:霍州鼓楼又称文昌阁,位于临汾霍州市北大街11号,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筑面积225平方米。霍州鼓楼底座高7米。整座建筑分上下两部分。底座基为青石、砖砌十字券拱式通道。阁楼为木结构建筑,全楼总高22米,地基边宽13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斗拱四铺作,明间较大,次间较小。明间作格扇门,次间作墙,墙角四根金柱直通上层。阁楼共有檐柱32根,高2.25米,为刹柱,有柱基,为鼓式莲花座。鼓楼地基门洞的上方各嵌砌一石碑。东曰“对霍”,有东迎霍山之意;南曰“迎熏”意思是说广迎远方来客;西曰“镇汾”,有鼓楼威镇汾河泛滥之意;北曰“拱辰”,是说国泰民安,民心所向的意思。鼓楼阁楼明间抱厦下四周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蓝底金字。东为“护国安民”,南曰“辅元开化”,西书“览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
(12-9)(左图)太谷鼓楼:太谷鼓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旧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每层均设有围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楼外围以明廊。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城市地标,太谷鼓楼建筑古朴大方,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
(12-10)(右图)宁武鼓楼:地处府城中心的鼓楼,是府城的最高建筑。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建成,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鼓楼通高20米,砖石结构台基,上有三层建筑。鼓楼的奇特之处是底层砖碹洞是十字洞,东西南北四面皆通。东西两个洞使七百户街保持直通,成为宁武府城最长最宽的街。南北两洞延伸,将头百户、三百户、五百户、九百户几条街连成一片,既便于排水,又方便出行。西门刻“凤仪”,东门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圜郡重建”。砖洞以上是三层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三重檐歇山顶,一重檐下东西设隔扇门,其余为墙体。二、三重檐下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
(12-11)孝义中阳楼:中阳楼,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始建于汉魏,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中阳楼是集建筑、雕塑、石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高大建筑物,柱地擎天,雄峙一方,是孝义的重要标志。楼平面方形,四层四檐,全木结构,楼顶为十字歇山顶式,座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礅台之上。全楼高23.66米,底层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设楼梯,列碑刻6通。二层高3.64米,中间建有神台,陈列佛像。三层高4米,中设莲花台。四层高3米,中空无物。四方槽栏彩绘《岳飞传》故事八幅。顶高4米,吻高2米,楼顶高耸参天铁叉,琉璃脊兽铺砌。
(12-12)大同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西北壁有木制楼梯可升至二三层。一二层廊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斗拱为单翘三踩。每层当心间均置三攒两次间。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周置回廊,外设凭栏,登高可环视市貌。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鼓楼西向第二层上悬挂的是一块黄底黑字的横匾,上书“和声鸣盛”四字,行书,字集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楼的底层外檐廊下存有清代顺治、康熙和咸丰年间的维修碑记9通。
结束语:关于山西古楼的具体数量,由于古建筑的数量和种类会随时间变化,且可能存在未登记或新发现的古建筑,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过,从现有的搜索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山西拥有众多精美的古楼,这些古楼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品质上乘。例如,有文章提到了一些山西旅行中必打卡的古楼,如介休的祆神楼、运城万荣的飞云楼、解州关帝庙里的春秋楼以及介休后土庙的三清楼等,这些古楼各具特色,有的是现存中国唯一的祆教建筑,有的则以精美的木雕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造型著称。此外,山西还保存了唐、五代、宋、辽、金、元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元代以及以前的早期建筑占了国内现存的80%左右这些古建筑中,不乏精美的楼阁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综上所述,虽然无法给出山西古楼的确切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山西拥有众多精美的古楼,有些古楼还处在“身处深山无人知”状况。这些古楼是山西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如果您对山西的古楼感兴趣,建议各位券友们亲自前往山西进行探访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