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红色沙洲的门票上,矗立着一组铜雕像。雕像中有三位红军女战士和一位系着围裙的大嫂,红军女战士正将半床被子递向大嫂,黑色的基座上镌刻着“半条被子”字样,这组雕像向我们讲述着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之后,在汝城县境内进行了长征半个月以来首次较长时间的休整。其间,有一支部队进驻沙洲村。不少村民看到这种情形,纷纷躲进了山里。然而,村民们很快发觉,此次前来的部队与以往那些只会抢夺百姓财物的白军全然不同。红军进村之后,有些战士看到门口有柴火,就主动帮村民劈柴;有些看到水桶里没水了,就挑起水桶去打水。
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裹着小脚,行动不便,还背着刚满一岁的儿子,没来得及躲到远处,看到红军战士的这些举动后,她便又回到了家中。
那段日子里,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徐解秀看到红军如此艰苦,就拉了三位女红军到自己家里住。她腾出家里那张宽1.2米的木床,铺上稻草,在床边架上一条搭脚的长板凳,就这样,徐解秀带着一岁的儿子和女红军们挤在一张床上。看到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旧棉絮,女红军们便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母子一起横着盖。
白天的时候,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同劳作,向她讲述进步的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们煮饭。
转眼间,红军要出发了。临别的时候,三位女红军担心徐解秀母子难以挨过寒冬,执意要把被子留给她,但徐解秀坚决不肯接受。双方推让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干脆找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并留下两句话:“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敌人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给您送一床新被子。”徐解秀抱着半条被子,眼中含泪,送了女红军一程又一程。
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这个村庄,80多岁、神志有些恍惚的徐解秀还以为是红军回来了,问道:“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听到这话,罗开富深受感动,他将这个故事整理之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发表在《经济日报》的头版。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后发表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在邓颖超的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位红军姑娘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然而,三位女红军却一直杳无音讯。
1991年农历腊月,邓颖超委托记者给徐解秀老人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老太太几天前已经去世了。去世之前,她告诉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见证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