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撤离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本专辑以门券为载体,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缘起、经过的路线、主要的战斗、重要的会议,从而体会长征精神及其基本内涵。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神话。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1、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举起屠刀,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的开始。
4、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建立起红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5、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0年-1933年,在毛泽东正确指导下,按照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中央苏区不断壮大。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因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
6、湘江战役
红军长征开始,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兵力围追堵截,企图消灭红军。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7、通道转兵
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负责同志在湖南通道召开会议讨论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会议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决定转兵西进,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进军。通道会议成为遵义会议的前奏。
8、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于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遵义城,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会议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0、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川贵边界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此役被誉为毛泽东军事指挥的“神来之笔”。
11、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的苟坝召开的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2、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令,控制金沙江渡口,毁船封江。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13、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到达四川省石棉县,而国民党军企图将红军消灭于大渡河以南。5月25日凌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线指挥,孙继先率领“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红军北上打开了一条通道。
14、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在王开湘、杨成武的指挥下,红四团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最终成功夺下了泸定桥。22名勇士中,有4人牺牲,18人幸存。
14、过雪山 草地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73座雪山,是指垭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仅中央红军来说,共翻越5座大雪山。山上终年积雪,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道路艰险,人迹罕至。加上高原反应、极度疲惫、没衣缺粮等因素,导致很多战士都没有挺过来。
15、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一起消灭。 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在直罗镇布下口袋阵。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部队进入直罗镇。21日拂晓,战斗打响。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6、会宁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途经14省,攻占700多处县城,战斗380余次。越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经过人迹罕见的雪山草地。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长征精神基本内涵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凸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2016年7月18日,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