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听涛乐融融
——承德石海国家森林公园一日游记
钱宝林
别看这石海公园离承德才78公里,可是我却没去过,那年,承德券友给了我一张全品票,便有了去那里一游的想法,只可惜,一直还没有成行的机会。昨天,儿子提议开车带我们老两口出去溜达一趟,上哪去好呢?这儿那儿的提了好几处,最后还是儿子拍板,就上北大山吧,不远不近,看看今年的秋色,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说走就走。9月24日上午8时,我们从头道牌楼出发,没选择走高速,目的是慢慢走,也能看看秋日乡下的风景。
对于这条原来的区乡公路,我虽然没去过,但是很清楚这条线路的走向及各个主要站点。原来我在承德长途汽车站工作了8年,每天,我们其中有一台车发往三家乡驻站,那里离北大山林场往上走还有一站地。八十年代初的区乡路还是砂石路面,坑坑洼洼地实在不好走,如果遇雨或是遇雪,那就得停运,什么时候恢复通车还得看情况。老百姓出行是真难啊!
现在的公路相向行驶,中间划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汽车在自家的线路上行驶,非常通顺便利。
这不,过了双峰寺、中关、就到了高寺台,这里山形奇特,有康熙爷秋狝敕建的龙凤洞。再往前走,就到了两家。
这种汉蒙或者汉满两种文字标注的重镇,在承德地区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这里穿过两家镇,即拐弯向北,就是北大山林场,不知是哪年,也许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北大山的名字改成了石海森林公园。
看看这农村的街道,也是非常干净,路标上还标着XX大街,XX胡同字样。40年前的破旧草房一概不见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漂亮的小二楼,就是整齐地钢瓦房。在穿过岗子村的时候,我们明显地降低了车速,慢慢地观望着集市上丰富多彩的商品和副食品,还有村民们自家的农产品。
真的是一派大同祥和的场面。
我们按照路标的指引向左,距离石海公园还有7公里。水泥路面的区乡路虽然略窄了些,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情绪。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等待村民来收获。
玉米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路过一个小村子,老远就听到机械的嗡嗡声,我下了车,好奇地拿出了手机连拍了几张照片。这是去年收获的玉米,老百姓都习惯地把他们装到这样长条的铁笼里,经过一年的风干,现在用机器脱粒,能卖个好价钱。再说了,他们这也是为今年新收获的玉米腾个地儿。望着这些勤劳质朴的村民,我的内心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接着往前走,树木多了,而且有了色彩。你看,车子右侧的那一面,高低起伏的成熟的玉米地一片连着一片,车子左面靠山的那一面,一簇簇山野菊争相开放。我们不仅赞叹,多么美的秋景图啊!
由石海里的花岗岩修建的山门敦厚华丽。
到了,承德石海森林公园,守门人老姜接待了我们。购票入园。
门票的背面有公园的简介:承德石海森林公园位于北大山林场境内,北邻黑里河自然保护区,东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距承德避暑山庄78公里,年平均气温5.9℃。景区内有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石群,整个石群酷似一幅中国版图,被专家称为“南有石林,北有石海。”林海精灵、天琴、神仙屋等景致形象逼真。茫茫林海,潺潺流水,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您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老姜答应我们开车深入景区1.5公里,谢过后,我们开始进入林区。
据进一步了解,承德石海森林公园属大兴安岭余脉七老图岭山系,处于内蒙古台背斜与七老图岭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古老、变形强烈,形成了各种奇峰、异石、岩洞、绝壁,构成了沟谷交错、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莽莽林海一望无际,独特的石海草原、绿树丛林、幽谷清流、古树遗迹、人文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疗养、度假的理想去处。
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180种,珍稀动物20余种,天然次生林4万亩,高山草坪8万平方米。云杉、落叶松、油松、山杨、香杨、小叶椴、桦树、蒙古栎、辽东栎、槲树、槲栎、五角枫、榆树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类珍贵树种黄蘖等构成了苍茫林海。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遍布整个地区,达160多种。黑熊、狐狸、狼、獾、刺猬、狍、梅花鹿、山兔、松鼠、猫头鹰、雀鹰、山鸡、啄木鸟栖息在林间。
北大山的神奇,还有那山上山下各种奇特地树木。山上,一片充满迷幻色彩的树林。山崖下,是一丛丛枝桠弯曲的古桦,它们盘根错节,伤痕累累,却在凌劲的山风中显示着不服输的劲头。就在这“石海”的边缘,就是一棵枝桠虬劲的千年云杉,那苍劲的树干,鱼鳞状的树皮,仿佛记述着石海的悠久,北大山的沧桑。
北大山主峰海拔1755米,是承德县最高峰。
这林子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各种林木混杂,有的树木倒伏,有的糟朽,显然,这是一座天然林场。我们顺着人工铺就得蜿蜒小路,钻着树间的缝隙向上攀登。
这巨大的石阵就像威武的勇士列队矗立,石阵地下传来汩汩作响的流水,仿佛是在吹起进军的号角。这还是小石海。小石海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最为壮观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它形成于一亿七千万年前。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数字啊!
不知题款的王志是哪方神圣,(此题款还是由于本人粗心大意引起,幸得我市著名书家牛清民先生指正,这四个字是由承德市原副市长王克所书。特此更正并致谢!)可这四个字看上去却有大气磅礴的味道。个中道出的是,至今在石缝中仍凝结着大量的冰块,每到冰消雪融的夏季,自所书由奔放的溪水便会奏出静与动,刚与柔的生命交响曲,而且一直延续到深秋直到冰封大地。
原始的树木,都是自由生长的,没有人为斧凿的痕迹。像这棵白桦树,没有个百八十年,是不可能磨炼到这个地步的。
顺着石海右侧旁的林荫小路向上攀援,左边的山泉水也在叮咚地伴着有节奏的乐谱,鼓励我们奋勇攀登。
一块块巨石,犬牙交错,鬼斧神工,非人力而为,我们真的要感谢亿年前的大自然的移山之力。
不知是谁采下的花楸木果实抛在路边,我老伴拾起来仔细地欣赏起来。
这是迎红杜鹃,它的花期为4—6月,果期为5—7月,这是它秋天的模样。
五角枫落叶了,它不是红的而是金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枫叶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到了大石海,我们才真正了解到石海形成的原因。原来,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隆起高大的花岗岩山峰,万丈峰顶由于昼夜温差大,坚硬的花岗岩破裂风化后,跌落在冰川上,由于后冰河时期的到来,跌落在冰川上形态各异的巨石,随着冰川融化而移动到沟谷里,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石海。
我们沿着北大山的纬度继续拔高。
大石头仍沿着山谷向上攀爬,没有一丝减弱的痕迹。看着从石头缝里生存的各类树木,真的很佩服它们的顽强。
终于,我们攀到了高原草甸处,这说明,我们已经到了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度。我们右侧身边的大石头也随着高度向上蔓延。
在这里,仍有大片的白桦林,这是我们看到的“树坚强”。除了根部的那些土,他的身下是一大块巨石。
看这里,山的坡度已经平缓了许多。
我儿子年轻,他可以跳过几块大石头,悠闲地坐下欣赏着庞大的石头阵。
看时间,时针已经是12点27分。望着前面的路,虽然还有600米的高程,有些恋恋不舍,但为了我们这古稀之年的体格,还是见好就收,就此作罢。
回到小石海,坐在游椅上,再次在石海前眺望雄伟的北大山。
下午15时10分,我们踏上了归途。前面那座山就是龙凤洞景区。这一天,虽然身体有点累,但我们老两口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