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览馆里的“丰收节”
星空作穹顶,草地舒广袖,彩笔越千里,捷报传九州。9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也是我国第七个农民“丰收节”,现将我在农业博物馆里看到丰收节日的所见所闻,分享各位老师们。
当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场区内,在2号馆室外有农事体验·共绘丰收的活动,人们在工作人员的组织指导下有序进行。特别是体验传统玉米脱粒,还有玉米面加工,志愿者负责给孩子们讲解推磨:具体是将脱粒的玉米,放进磨盘上的小孔里,然后逆时针旋转,最好是保持匀速转动,注意别挤着手。志愿者还告诉大家,传统社会获得食物的难度很大,种地全靠人力,再将种出的粮食磨成面也很耗费工夫。两个磨盘产生摩擦,把食物颗粒碾成粉状,志愿者在讲磨盘工作的基本原理。石磨的发展,在西汉时期的石磨磨齿是窝点状的,到了东汉时期石磨磨齿演变成了斜线状,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斜线状磨齿要比窝点状磨齿更为科学,它能将粮食颗粒磨得更为细小(具体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关于农具的展厅里有介绍)。参与者在体验中乐趣多多,还有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绘制“礼赞丰收中国”主题,编簸箕画,留下心目中的丰收景象,
在4号馆报告厅里,有“大地流彩·乡村大讲堂”在同期进行,《秋分与丰收——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共鸣》主题讲座,是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研究员主讲。主讲人首先从秋分的天文现象、气候特征、物候变迁、到农事活动、农业谚语和民间习俗等多个维度,解读秋分节日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其次,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揭示丰收文化的岁月年轮,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转中诠释丰收的春祈秋报,夏管冬享;他又从秋分与丰收关联的紧密性和必然性,阐释中华文化应时取宜,顺应自然节律的农耕智慧。
在红房子艺术空间前广场,打卡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和节气文化作品创意市集。一面大墙张贴着“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亲自聆听获奖作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感受寓教于乐的研学体验活动;广场上涵盖平面插画设计、非遗手工艺品、科普研学课程、生活美时美物、数字创意作品等……,真是阳春东风至,长夏草木盛,素秋金露朗,清冬琼花落。当二十四节气遇见创意作品,向您近距离展示农历节气的魅力。在现场“摆摊儿”的商铺,都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合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等元素,让参观者和游逛者感受传统节气文化的当代魅力,为您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赶集”体验。在场地走动中还有亲自动手实践活动,亲自制作非遗拓片扇,非遗漆扇,一部分孩子在用笔描绘春分彩蛋等,感悟节气的奇妙,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田野稻花香,渐知秋实美,中国农业博物馆以“丰年笑语话农耕”为主题举办了专场活动。三位不同时期的农民冲破时空,在农博相遇,彼此不相识,却有一样的理想追求,演员们用传统的锣鼓、唢呐、笛子、笙乐等乐器共庆丰收,欢乐的场面拉开了展演的序幕;当展演的《耕织曲》故事以清代画家焦秉贞所做的《御制耕织图》为切入点,选取耕、二耘、收刈、采桑、经、成衣六幅场景,描绘出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图景;当展演的《玉米·望》故事讲述了在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河南某村庄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一位老农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顽强的与灾害抗争,最终“以身守得玉米留”的生动故事;当展演的《悯食记》故事,它以来自现代的农民“爷爷”为第一视角,讲述他的孙子“小宝”因嫌弃饭菜简单而闹脾气,爷爷遂带小宝来到中国农业博物馆,二人开启了一段“农耕体验奇妙之旅”,在与“活”起来的文物互动中,亲身感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全剧融入了戏曲表演形式。一个多小时演出结束后,现场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邓志喜,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总工程师王伯文等同志祝贺科普戏剧展演成功,为演出的学生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并与了演职人员合影留念,整个展演活动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办,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协办。
金秋结硕果,京城迎丰收。在“丰收节”这一天我参与了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这几个活动场面之中,“送丰收——科普戏剧展演,喜丰收——互动展示,品丰收——农耕民俗体验,赏丰收——节气文化作品展示”四个板块总的感觉,这不仅是一场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促进节气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盛会,通过参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收的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现场既领取了特殊的纪念券,又凭票随机抽取《节气杯垫》,还有《2024年中国博物馆丰收节活动》主题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