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收藏的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券有4枚,其中有2枚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参观券(见图1、2)。
(图1)
(图2)
第一枚参观券中央上书“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参观券”两行醒目大字,左边是始设在于都县城谢家祠的纪念馆图,往下有“江西于都,叁角”字样,从参观券标价,笔者认为是该馆的早期参观券。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10月,馆址原设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原馆名叫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2004年4月更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馆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央红军长征初期从准备到出发的全过程,是目前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主题性纪念馆。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部署,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从江西的兴国、石城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反“围剿”战场撤出,到达于都河北岸集结,10月10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也从瑞金梅坑、田心、九堡驻地向集结地开进。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北岸集中后,并分别进行了近10天的休整和人员、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的补充。
当年的于都河,河面平均宽度600多米,水深1─3米,水流湍急。河面上没有桥,红军选择了5个渡口架设浮桥,在浅水区打下木桩作桥脚,在深水区,用民船作桥脚,杉杆当桥桁,上面铺上门板等板材连结成浮桥,最长的浮桥有600多米,要求浮桥能通过骡马和炮车。架设浮桥需大量民船、门板等木材。于都老俵倾情相助,家家户户为红军捐船送木、铺路架桥,红军要用的,不管他的材料在作什么用,马上抽出来送给红军;一位70多岁的曹大爷,得知红军架设浮桥需大量木板,竟把自己的寿材捐了出来,按当地风俗捐寿材对自己家是很不吉利,红军坚辞不肯收。工兵营长王耀南对曹大爷说:“寿材你老人家百年之后还要用的 ,我们的材料够用,板子我们给您送回去.”曹大爷说:“要不是红军,要没有苏维埃,别说寿材,我连饭都吃不上哩,红军战士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我献出几块棺材板算什么!”不论红军怎么劝,曹大爷铁心送寿材,红军只好答应收下寿材和根据地人民支援红军赤诚的心意。在于都县人民全力支持下,红军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设浮桥,晚上8时前完成,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时前又将浮桥拆除, 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沿河5座浮桥如此重复架设了10多次,苏区人民用激情和热血,筑起了送红军过河的浮桥。
当时于都县人口有30万,是中央苏区最早、最巩固“全红县” 之一。为了确保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男女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除了为红军捐船送木、铺路架桥外,还为红军征集粮食、军费等各类物资。有党史研究工作者测算,近10万人的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稻谷,把上千担稻谷碾成米、烧成饭,其加工、搬运、燃料都是一项非常惊人的工作。此外,要为每个红军指战员准备7天的粮食,在那个艰难岁月,一个小县城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于都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恐怕就会有更多的困难。
为了成功突围转移,从转移计划的制订到组织实施,都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于都县人民在全力支援红军的同时,全县30万人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当时国民党的飞机整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有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渡河。
8万多红军主力在一个小县城集结、休整、筹粮、筹款长达10天,之后安全顺利渡过于都河,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世界日报》,民国23年(即1934)10月17日的报纸头条“世界要闻 匪集瑞金准备远窜”。国民党的谍报部门竟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中央红军主力转移至湖南境内,敌人才真正发觉中央红军的行动意图。30万于都县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秘密,创造了保密史上一个奇迹。
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从10月17日傍晚到10月2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和五千余名挑夫,分别从县城东门、南门、西门,梓山镇仙峰坝,罗坳镇孟口、鲤鱼、石尾,靖石乡渔翁埠8个渡口渡河。送红军过河的大小船只覆盖了60里的于都河面,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开始就拉开了长征胜利的序幕。
乐于奉献的于都县人民对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于都出发长征的红军八万六千余名将士中,有五万多人是赣南籍子弟,其中于都籍子弟一万七千余人,在长征中壮烈牺牲一万三千人,全国解放后于都县籍将士仅留下277人,于都县人民支援红军长征的钱粮物资占全苏区的四分之一,长征出发时于都县安置了三分之一的红军伤病员……为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成功集结、胜利渡河,顺利转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对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和取得长征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共于都县委、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于1986年10月,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2004年4月更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馆基本陈列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红军在长征途中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伟大的长征所凝聚的伟大的长征精神。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实物模型等展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历史。
2009年,于都县又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图3)
(图4)
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她体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集结广场中间的红五星代表的是红星第一、第二纵队,而围绕在她周围的这五个红色钢铁构架,代表的是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象征当年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补充,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
峥嵘岁月,文物为证。如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公布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人们通过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诗,传承和弘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的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主编黄鹏生,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赤国保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保密工作》,胡名义编著,金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