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相机记录社会生活和城市变迁的人
钱宝林
杨利民是我们承德券专委的骄傲。
10月1日,承德电视台为建国七十五周年所拍摄的国庆特别节目《踏遍青山风景独好——文艺工作者的家国岁月》杨利民的镜头人生系列专题片在《今日视点》黄金时段播出。
杨利民现担任着承德券专委副主任的职务,同时又是热河摄影家协会主席。他社会活动广泛,经常与人策划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其中,承德券专委比较大的活动都是由他策划完成的。除了热爱门券收藏,更主要的,杨利民摄影功夫也是非常了得,有民俗摄影家的称号。
杨利民从部队大院长大,十四岁开始拿起相机,从好奇、好玩到热爱,伴着人生走过的摄影之路已有五十二年。他拍下的片子已无从计数,他的摄影特点就是以民俗摄影为根基。敏锐的视角和捕捉瞬间的能力,使他摸索攀爬以及吃到的苦头,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而记录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变迁,却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从而构成了一幅幅社会变化的“清明上河图”。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杨利民以他的执着和毅力,通过他半个世纪以来的辛勤耕耘,终就回馈人们一餐餐值得回味的盛宴。
接受承德电视台记者在家中的采访。
每一幅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打开记忆的闸门,杨利民对着媒体记者侃侃而谈。
这是杨利民最初的摄影作品。
下乡后回城参加工作,他被分配到京通线的一个四等小站。并在1983年1月26日,在《北京铁道报》发表了“京通线新貌”的摄影作品。
从那以后,杨利民围绕着自己的工作范围开始了与摄影结缘。
他拍摄了很多风光片。
但是,更多的是把镜头瞄准那些“底层人”的工作生活。
一般的摄影人,都把镜头对准热闹的一面。杨利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镜头移到观众的一面,留下了人们渴望文化,寻求娱乐的心理层面。
这是在大芳照相馆楼上聚集看灯会的民众。
拄着拐棍的老人是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那是在隆化纪念董存瑞牺牲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杨利民来说,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那个大会,他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一直等到大会结束,他才冲进会场,并寻机拍下了这个镜头。
接下来,有人提议存瑞中学的校长和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等人照一张合影时,杨利民也抓住机会拍下了这张难得的照片。
翻看这样的老照片,杨利民有些伤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照片上的人已经走了三分之一。
摄影既是定格的艺术,又是记录历史的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
以海鸥4B起家,从黑白到彩色,杨利民经历了生活的美好和感悟到了人生的和谐。
从行业报纸到地方纸媒,杨利民发表的摄影作品千余片,这充分诠释了他半个世纪的追求所得。
走在熟悉的大街上,在回答记者摄影人如何关注社会问题时,杨利民说:我所关注的都是那些平常人,比如老爷爷带着一个小孩,他们的举动就可能反映出当代典型的社会生活。把他们记录下来,就能够定格一个阶段的历史。
从承德铁路俱乐部主任退休的六年来,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其摄影作品还在不断地积累。
杨利民用一双有温度的手,还有他那一双独特的眼光,不仅留存住岁月的沧桑,还有时光的诗意和美好。
(注:本文照片均截图杨利民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