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位于四川东部边陲,幅员面积268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安岳东邻大足74公里,南连内江76公里,西接资阳110公里,北靠遂宁70公里,到成都166公里,到重庆174公里,是古成渝道上的陆路交通要冲。
安岳自古佛缘甚厚。据可考历史记载,南朝萧梁时,正是佛教兴盛时期,从”普渡慈航“这个佛教语中借用”普慈”,在今安岳县区没立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建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治所曾建于县城铁峰山上,普州地辖安岳,安居(今遂宁),崇龛(今部分属潼南),永康(乐至)。建县1400多年的历史,沧桑巨变,而诸多文化遗迹仍保存完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宝库,尤其是石窟雕像蜚声海内外。
安岳石刻是人类雕刻艺术的结晶,是从宗教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艺术技巧,是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宝贵积累。
安岳石刻 飞天
飞天是佛教图像中的众神之一。印度梵语称她为乾达婆,又名香音神。按佛经意思,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和散放天雨花,每当佛说法的,她们就回翔飞舞在佛周围的天际间。实际上,飞天是古人浪漫主义思考方法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歌颂了妇女的美丽,善良,智慧和尊严。
飞天,系佛艺术上最巧妙,最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之一。其可爱之处在于,她的“飞”,并非靠身上长有翅膀,而是凭借身披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无论飞的什么姿态,都宛若游鱼戏水,飞鸟凌空,轻盈曼妙,格外潇洒,优美。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人们常见的飞天,一般系壁画,这是因为我国唐代盛行壁画而构成了绘画艺术多一个重要方面的缘故,尤以敦煌的最具有代表性。以莫高窟为例,现还存洞窟中,共有4500多身各种姿态的飞天,大的长达2.5米,小的不到5厘米。她们在藻井四周,或在佛龛顶部,或起舞在佛的周围,或穿行于楼阁之间,有的散花,有的奏乐,真可以说是变化万端,美不胜收。
石刻飞天在雕刻中寥若辰星。石刻飞天的凿刻难度是壁画飞天所以不能比拟的,即雕刻家不仅要付出心思飞天的结构之苦,还要付出凿刻躯体之劳,俗话说,望天锤锤不好敲,身力和体力的劳作。从这个角度而言,安岳圆觉洞的石刻飞天较之壁画飞天的存在意义和美学的价值就更显宽泛。
圆觉洞西方三圣窟 飞天
安岳圆觉洞7号观音窟壁两侧各刻着一尊遥相呼应的飞天。右侧的一尊,面貌和飞采尤如韶华斐然的少妇,府卦于祥云上,双手托举须弥盆,帔帛向后飘卷,绕弧形飘带,腹枕刻花,腰缠的两根飘带交叉蠕动,十分夸张,双腿并摆一起象一匹飘逸的绢。与此尊飞天对应的另一尊飞天(龛壁左侧)满脸庄重,与龛窟中悲世怜人的主体造像,净瓶观音的表情,和谐统一。她侧着身半躺于祥云上,双手捧着盛有荷花蕾的器皿。
10号阿弥陀佛像龛壁的这尊飞天从整体构图而言,颇有几分东晋画师顾恺之笔下的洛神的韵味。她呈飞翔状,周边刻祥云,袒上身,饰缀铃项圈,臂剑,手镯,下著长裙,双手捧莲花盆,帔帛飘卷。她镶刻在一个蝌蚪的绽花体圈内,肩环的飘带缠臂绕腋,与双腿摆动形成的飘带奇妙地构成一个动感极强的,美人鱼游浮似的尾,显示出难以遏制的内在冲动。
唐宋石刻飞天相比较,唐代飞天为浅浮雕,较接山于线刻,很抽泉,远不及宋代飞天的优美。唐代飞天凌空飞舞姿势显得平缓,表现为平驰,或急退,帔帛较长,有一种稳重感,而宋代飞天俯仰,升降,动作甚为话跃,动感极强。
安岳石刻 飞天
安岳石刻早期白描图像票
后期彩摄图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