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毗卢洞19号龛水月观音(当地人称紫竹观音,也有称跷脚观音,风流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佛教徒经常供奉的观音菩萨像之一。有人认为水月观音是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义理。水月观音的形象,最初是在敦煌干佛洞中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唐代制作的水月观音雕像,被收藏在法国的罗浮宫。水月观音以“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得名。据张彦运《历代名画记》载,此画为应代著名画家周昉首创,其后盛为流行。
这尊水月观音雕刻于宋。像高3米,悬刻于长,宽约10米的石窟中,头戴繁密贴金宝冠,内镶嵌一小坐佛,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着短袖薄袈裟,袒胸露肘,璎珞象虬曲而下的几绺金色瀑布,翠环网坠于脑腹,下身结带结一绣花轻薄如蝉翼的长裙,紧贴于腰腿之间,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她坐在一张长3米的孤形荷叶上,上身微向左侧,双手佩戴膀圈,左手抚撑叶面,一秀美的赤足,右腿弯曲踩于叶面上,右手挽放膝头,五指自然下垂,左脚悬于莲台下,轻轻踏着莲花蕊。她背后刻有象征南海普陀山紫竹林中的紫竹,为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精品,专家把她誉作“东方美神“。其精湛的镂空雕技,展露出中国古代超然的艺术魅力,堪称世界雕塑的一颗璀璨明珠。
观水月观音,恰如一个休闲的少女,这是一个非常年青,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犹如妙龄女郎,焕发着青春的光的,展露出俏丽的美容。一种佛家少女端庄而洒脱,善良又柔和亲昵的意境,使我们感到这种意境犹如清流见底,甘甜芬芳的山泉,缓缓的泌入心田,滋润心田。
有人认为水月观音是对宗教教义的叛逆。事实上,她仅仅是一定程度上对宗教仪轨的破除,在神性中融入了人性。水月观音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鲜活或者说是现实的人一一女性形象。我们只是有从她婀娜的姿态中,从传统的神话去感觉和联想到一个女性的存在。水月观音是那个时代伦理风尚的一个折射,反映了当时北宋的精神文明,审美价值和对人体美的纯洁渴求。今天来看,水月观音没有乳房,是不能与维纳斯雕象相提并论的,不足为美。但这是按照佛教教义而雕塑的,菩萨像只能塑成童胸。但雕刻艺人在遵循佛教教义时,又用璎珞来修饰胸部,使整个造像保持了女性这一美丽形象。从造像整体来看,作者并没有使雕塑成为“宗教的婢女”,而是实现了由宗教向世俗趣味转化,将高逸的宗教气息和散逸的世俗生活气息融入一体,即维护了宗教的神性追求,又摒弃宗教庄严,肃穆的态度,改变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形象,为雕塑美做出了大胆尝试。
值得我们充分注意的是,水月观音充分运用了光学,力学。镂空的宝冠顶接崖顶,才使如此细节至今得以保存,下半身飘带镂空不断,全靠莲台支撑,巧妙之处难以言表。另外,不论你以那里看,她的眼睛都能看到你,表现了观音菩萨观世间疾苦的意象,这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水月观音的美,让我们不仅惊叹雕塑家的艺术技巧和艺术修养,雕塑的人格气质,学养胸襟,审美追求和理想尽在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