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湘南山水间(7)
——苏仙岭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它位于郴州市的中心城区,为湘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之美誉。因为是郴州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
苏仙岭风景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因美丽、神奇的苏仙传说而驰名海内外。主峰海拔高526米,山势秀丽,万木葱茏,古迹众多,登高可俯览全市。苏仙岭历史悠久、景色宜人、自然风光久负盛名,而神奇、美丽的传说同样驰名海内外。
传说有一姑娘未婚孕育,闲言碎语很多。为避众人口舌,只得将婴儿丢弃在村后牛脾山下桃花洞中(今苏仙岭白鹿洞)。七天后,因思孩心切赶到桃花洞探视,竟看到一头白鹿正用奶头给孩子喂奶,一只白鹤正张开羽翅为婴儿御寒的奇异景象。始而惊,继而喜,连忙将孩子抱回家抚养。待孩长大入学,尚没有名姓,请教书先生要为他取名,先生让他走出塾馆,述说第一眼所见到的景象。孩子禀报先生说:刚走出门,就见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蘇’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叫苏耽吧。”苏耽在飞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将遭瘟疫,遂嘱其母以井水、橘叶熬药解瘟疫之法。在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城果然爆发瘟疫,苏母依其子的嘱咐,用井水泡橘叶施救百姓,平息了瘟疫。百姓们感其恩,为其在苏仙岭上修建了苏仙观,供奉其神像,苏仙岭由此成名。
苏仙岭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由秦观作词、苏东坡题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篆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知何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苏东坡非常喜欢秦观的这首词,把它抄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爱不释手。秦观亡后,苏东坡悲痛不已,在扇面上秦观词的后面题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至南宋时期,郴州知军邹恭,得此词拓片,即令人将米芾所书秦词、苏跋移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摩壁上,史称”三绝碑”。
苏仙岭还与张学良将军有着联系呢。1936年底,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使中国掀起了抗日战争的高潮。然而,这两位爱国将领却相继被软禁或杀害。
张学良将军从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间,先后在中国大陆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其中的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张学良于1938年春被秘密从江西萍乡转移至此,被软禁在苏仙观内,两个月后因身份被发现,又被转移至沅陵凤凰寺。
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在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将军因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的累累弹痕。
解放后,人们将曾经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称为“屈将室”。
此外,苏仙岭还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见证了中国女排的成长和走向“五连冠”的辉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