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说轶事:吴承恩墓
今天在视频上看到有关吴承恩墓被一位小学生发现的故事,觉得这是个挺好的题材,应该用门券来更好的叙说。于是找到百度,把内容转载了下来。期待朋友们提供名人和景区这方面的素材,让门券讲叙更多的故事。
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由于当时调查人员只见到《先府宾墓志铭》,未能见到吴承恩的棺材,故不知吴承恩的墓已被掘。
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于是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吴承恩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外界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在淮安当地,有很多古墓,而有一些好吃懒做之人常常挖墓掘坟,盗取棺材板和墓中的一些金银财物来卖钱。1975年1月的一天,马甸乡一位小学教师在上班的路上发现了一座被挖的古墓,旁边有两块方形石碑。
他当时出于好奇走过去看了看这两块石碑,隐约认出一块上面是用篆字书写的“明吴菊翁之墓”,可见墓主姓吴;另一块则用正楷写的祭文,其中有段文字是:“孤小子成恩”。他眼前一亮,墓主姓吴,而其子名成恩,莫非墓主的儿子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于是,他马上向学校汇报了此事,学校非常重视此事,马上又上报给了县文化馆。后经查证,这两块碑正是吴承恩为他的父亲写的墓志铭。大家一阵惊喜,又迅速将此事上报给了南京博物馆。
淮安县政府派人调查吴承恩的墓地,于是,调查人员先从被盗的“吴菊翁墓”入手,很快找到了当时的盗墓人。他们交代,他们当时在旁边还盗了一个棺材上有“吴”字的墓。
于是调查人员根据线索在一所中学找到了被盗的棺材板,当时棺材板也被木匠改制成了中学的门窗,字迹等都荡然无存,老师们只记得上面有个“吴”字。大家正在失望之时,那个改制棺材板的木匠吴师傅开口了。
他说当他改做到棺材横挡板时,发现板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十个字,这时现场有人开玩笑说:“吴师傅,这具棺材的主人说不准还是你的祖上呢!”吴师傅心里一动,就留下了横板的上半部分,上面刻有“荆府纪善”四个字,“纪善”为明王府的属官,正八品,为明代的独设官职。
据考证此墓为明代墓,而明代淮安人只有吴承恩在长兴解任后有“荆府纪善”之补。而且墓主姓吴,号称过“射阳山人”,符合这些条件的明代的淮安人只有吴承恩一人,那么这座墓的主人不是吴承恩还能是谁呢?
后来调查人员在盗墓人的引导下,重新打开了被盗的墓穴,清理出了一男二女共三具骨骼,很明显,这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位夫人。调查人员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供后人凭吊。而那块印有“荆府纪善”四个字的木板,被收藏在吴承恩故居中,它对于学者研究《西游记》的创作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