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沉马故事纪念馆,你去了吗?
龙小平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西面新晃的龙溪古镇沉马故事纪念馆它与大多数红色展馆不一样,很多红色展馆都是讲述人与人的感人故事,这里讲的是人与马、人与自然的故事。
走进大厅,是一组雕塑。由一匹即将沉进沼泽地的马和八个士兵组成。有两个士兵准备割马肉,六个士兵站出来制止,并想方设法救马。想割马肉的士兵其实也知道这匹马帮他们驼过粮食,驼过枪炮,驼过伤员,驼过小红军……是“无言的战友”,但他们实在太饥饿了,草根树皮都没吃的了,吃了马肉,才有力气走出茫茫草地,投身下一次战斗,在争执中,大家最终形成共识,眼含泪光,目送这匹马,这名“无言的战友”沉进沼泽地。雕塑底座是一艘船的形状,她将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驶向未来。
雕塑背景是中国圣山-一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代表了圣洁,也代表了伟大的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的高度。
“沉马”故事发生在距离新晃遥远的草地,为什么在这里建纪念馆?
1986年3月26日,军旅作家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胡世宗重走长征路,在新晃龙溪古镇采访老红军江文生后,彻夜难眠,写出了著名的《沉马》诗歌。当时得到了魏巍、刘白羽、徐怀中等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当年重走长征路的军旅诗人胡世宗,在新晃县采访了时年78岁的老红军江文生,眼前这幅情景就再也无法抹去。1932年参军的江文生,头戴一顶老式褪色的解放帽,蓝上衣罩着黑棉袄,面容沉静望着远方……
他清楚地记得军长贺龙、副军长肖克、政委任弼时。他说:“我要饭出身,十多岁开始要饭。参加红军就当了班长,第二年就入了党。长征时搞动员,政委说:‘我们要离开这个地区,到新的地面。’他没讲哪个地面。"他的目光始终望着远方说:“十二团最能打仗,大小战斗,死了人,要求不见血,挖好坑埋了。我们连是前卫,六十九人上前线,伤亡二十多人。我们把烈士埋在堑壕脚下。到云南与龙云打了一天一夜,两边没分胜负,都撤退了。进了云南就更苦了,一天一晚走二百四十里路,贺龙骑马都打瞌睡。我们坐木排过金沙江。在松潘搞不到吃的,七八天没吃饭,渺无人烟,像牛掉到烂田里,人掉进水草地出不来。陷下去的,饿死的,不少。在毛都,与四方面军会合,贺龙、张国焘等都讲了话。贺龙讲了几句讲不下去了,掉泪了,我们牺牲的同志太多了。”
江文生老人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他说:“有一匹马,掉在泥沼里,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有几个饿急眼的战士要上去割马的肉。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人都饿昏了,革命还没完,吃了马肉就有力量走出去。可有更多的战士上来阻拦,不让割..."啊,这个情景太惨烈,太感人了!沉马!沉马!!“我要写!”
当夜,胡世宗激动得睡不下,他在小本子上起草,把那幅景象凝固在激情奔涌的笔下;
一匹马
一匹将沉的马
将没顶于泥沼的马
在挣扎
在徒劳地挣扎
加速死亡的挣扎啊
走过它身旁的红军队伍
竟因它
发生一场小小的厮打
几个饿得眼蓝的士兵
用刀子在马身上割、挖
一块块鲜血淋漓的马肉
一块块诱人的活马肉啊
篝火在远处燃烧
像救命的神火
闪现于天涯
另一些也是饥饿的士兵
冲上去制止、拦阻
有的竟动手打了对方的嘴巴
嘴里还不停地骂
“娘个皮!
没种的!
饿疯啦?”
一边骂一边抚摸
那直立的、颤抖的马鬃
痛心的泪水哗哗流下:
“它跟我们走了那么远
这马这马……”
饥饿的魔爪
使多少铁男儿、硬汉子
猝然倒下
还有茫茫远远的路
等待他们去趟、去跨
反正这匹马已无可援救
不是没有良心
是
没有
办法
那匹马
终于整个地沉没了
泥水弥合时
竟没有一丁点声响
也没有人的喧哗
静得出奇
静得可怕
萧萧晚风
吹亮了远方的篝火
天边残留着
一片马血样
鲜淋淋的晚霞
参观到这里,一匹马,一匹将沉的马,将没顶于泥沼的马,在挣扎,在徒劳地挣扎着....这幅景象,在我面前晃动,有声,有色,闪着血肉的光。我掉泪了!在场的观众也掉泪了!沉马馆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长征精神馆,它让我们这些后來人记住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