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即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这即是“异变”。门票也不例外,它和其它事物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论是使用的材质,印制的方法,检票的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产生眼花缭乱的不同品种。这就是门票的“异变”。
一、门票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门票很简单,就是一张小小白纸片上印上有关文字,或简单的图案,此类门票在分类上我们一般称其为“普通门票”。普通门票定义为:材质为纸质,外形为长方形,仅具有入门凭证单一功能。检票采用的是撕副劵、盖销、划销等传统检票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景点营销管理的需要,在大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门票的制作开始发生各种变化。首先在票面图案上发生变化,由简单的文字票演变为手绘图案票,后又演变为摄影版门票。票辐也由小变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概由于国家纸张的短缺,曾风行使用塑料票,这是一种材质上的变化。
随后,门票开始出现各种异形、异质,形式特殊,以及有多重功能的门票。这些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门票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一众原来集邮爱好者也转向了门票收藏,促进了门票的收藏及其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智能手机的普遍持有,催生了电子门票。
二、电子门票
电子门票是指有别于过去传统检票方式:如撕副劵、盖销、划销等,而采用新的电子检票方式的门票。电子门票曾先后采用过磁卡门票、指纹门票、光碟门票、条码门票、二维码门票、无纸化电子门票等。其中条码门票、二维码门票的使用为门票从实体门票过渡到无纸化电子门票奠定了基础。无纸化电子门票之所以将逐渐取代实体纸票,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
1、无需大量印刷和分发纸质门票,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客购票更加便捷,可随时随地在线购买门票。也实现了高效的刷卡入园方式,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景区也提高售票效率,增强了门票的防伪效果。
3、更加经济,可大幅降低门票管理成本。
4、可沉淀景区大数据,生成景区数据资产,简化繁琐的景区的门票管理工作,实现更为科学、精确化的管理。
电子门票的这些优点获得公园、博物馆及旅游景点主办方的青睐,开始普遍采用,并开始朝“无纸质”方向发展,看来,使用电子门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景点和博物馆。就北京而言,北京故宫于2017年10月率先实现全网售票,全部取消纸质门票。故宫是中国第一家取消纸质门票的著名景点,开启了电子门票的起点。随后,八达岭长城于2019年7月9日也取消了实体门票, 在众多游客的见证下,“八达岭长城售票处”的标志牌被工作人员缓缓摘下,并被送进中国长城博物馆珍藏。自此,八达岭长城使用纸质等实体门票成为历史。
三、电子门票的到来对门票收藏的影响
随着一些公办公园、博物馆的免票政策的实施,以及无纸化电子票的使用,使得使用纸质门票的景区越来越少,这不免引起众多券友的忧虑:将来是否会无票可集?据我观察和分析,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电子门票取代纸质门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完全取代纸质门票。
2、电子门票并不完全适合所有景点,景区选择电子门票还是纸质门票,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两种门票互有优劣势。
3、当前,还有很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也不懂得网上购票和刷码,纸质门票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这些人群服务。
4、纸质门票可成为景区宣传的载体,通过发放扩大对于景区品牌的宣传。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免票)为了庆祝开馆十周年设计发行了4枚精美的纪念门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免票)连续两年发行开馆纪念(2枚)和重张开馆一周年(4枚)纪念门票。
5、旅游景点将纸质门票做成纪念门票发给游客作为纪念品珍藏,可使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在开馆20年之际赠与来馆参观的观众每人一枚异形纪念票。
6、有些景点则存在电子票与纸质票并用的情况。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平日使用电子票,遇节日则使用纸质票;紫竹院公园入门免票,公园内行宫则使用纸质票;龙潭湖公园平日电子票与纸质票并用,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庙会期间则使用纸质票。
还有北京天文馆(13枚)、徐悲鸿纪念馆(12枚)等也发行了数量不等的纪念票。篇幅关系,就不一一累述。据有的券友统计,2024年北京地区共发行了百来枚各类实体门票。而且,花样迭出、品质优良。券友们为了淘票,也早出晚归,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
电子门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不会完全取代纸质门票,门票的数量会逐步减少,但不会完全消失。退一步说,即使新门票没有了,老门票也够我们玩很长时间。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家园6号楼4门702
邮编:100062
手机:1371864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