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采风上晃州
龙小平
金秋十月已过,依然艳阳高照,不能辜负了难得的时光,诗在远方!去新晃采风正当时!

新晃即晃州,和我有缘。
那年,正年轻,去了长乐坪,参加修湘黔铁路,担任民兵团驻地食堂采购(菜品燃料谷壳)……新晃的山山水水,很熟悉亲切,……之后多次去新晃波州,龙溪口,参观红色文化景观,古镇采风!

夜郎城,夜郎谷曾风光一时,可惜如今风光不在!我乘坐的是湘西公益绿皮慢速列车,仅十元钱,车速不快,正好慢慢观看窗外的山山水水。

沿途风景美,田野花香,果实累累,乡村振兴,新房栋梁,农民生活小康历历在目!沪昆高速,高铁横空出世,我们享受交通便利,全市一小时生活圈,早出晚归游快乐!车到上坪,这是红二方面军便水战役犮生地,当地人慧眼识珠,把宣传画到自家屋子墙上了!

一个多小时列车驰入新晃车站,这个站大门历史不短了,半个多世纪了!
看中国地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省份都被另一个省深深地嵌入,如陕西的汉中楔入四川,湖南的新晃楔入贵州。唐贞观八年(公元634),析龙标置夜郎县。二百多年前,就曾发生一起趣事,当时湘黔两省边民要求将湖南楔入贵州的部分并入贵州,理由是农民纳粮、童生考试方便。当时这一事件惊动了嘉庆皇帝,嘉庆派遣湖南、贵州两省巡抚亲自去调研妥处,还进行了3000多人的民意投票。最后决定既不划入贵州玉屏,也不归属芷江的折中办法,由芷江划出这嵌入六里之地,建立“晃州直隶厅”进而有了晃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新晃侗族自治县。
县级博物馆在全国不多,怀化市也仅有新晃,沅陵,辰溪,靖州4县有。
新晃侗族县博物馆于2015年开始筹建,于2016年10月完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向新晃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新晃博物馆座落在新晃行政中心四号楼四楼,馆藏面积1700平方米。
新晃县博物馆种类较多,有反映新晃历史的图片和实物,有反映新晃特有的矿物,有反映新晃农业科技类的生产生活用品用具,有反映文化遗产的专题藏品,有反映民族民俗的服装饰品以及乐器,有反映民族文化体育的弓弩,有反映民族手工技艺的织染、刺绣等,有反映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鼓楼的型制规范等等。这些藏品以民族文物为主体,是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馆藏文物的展示,把侗族文化的内涵得以 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示出来,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既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 涵,又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中心。
新晃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侗族特色文化。展览以侗族的发展为主线,分设序厅、侗族来源、风雨桥、侗乡情韵、服饰雕刻等几个部分,展示了以侗族为主体的新晃民族文化。走进展馆、穿过寨门便看到了历史变迁中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侗寨特有的民族魅力,循序渐进的讲述了新晃侗乡这个古老民族的精彩故事。具有鲜明特色的侗文化延续了人们的共同记忆和美好向往;敬神、祭祖等宗教活动,彰显了人们的别样情怀和浪漫;哆耶舞、闹年锣、斗画眉、斗牛、侗族大歌、玩山赶坳、傩戏傩技等民族艺术形式,演绎了人们的豪放性格和审美喜好。加以侗族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建筑群生动地再现侗家人的生活场景。饮食文化、整个展示中采用了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陈列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三方,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新晃侗民族文化氛围,满足全景式文化展示的需要,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感谢杨仲霞知友联系她媳妇,才闻知这馆周一到周五开馆,周六周日休馆!功课少不了呀!

一到博物馆,要求提供资料,讲解员热情告诉我,有一批客人马上来参观,等一下!
哈哈哈,原来是托儿所的婴儿,红色文化从娃娃抓起,对头!





在文化部门的朋友那里,我听到一个关于村主任巧护国宝的故事:2001年8月,一个日本专家团风尘仆仆而又煞有介事地赶到该县侗傩文化村——贡溪乡四路村,要领略一下神秘古老的侗傩文化,村主任拿出“当家人”的架势,杀鸡、舂粑、切腊肉、斟米酒用青瓷碗盛着,一溜儿摆在八仙桌上觥筹交错之间,细心的村主任想起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偌大的有三部摄影机相随的文化团体进村怎么不见县里主管部门相陪?其中必有蹊跷。为了表现出中华民族有礼有节的风范为了让客人看到中国的傩技,但又不让傩技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流落外邦,村主任故意找来几名村民,对他们耳语几句,果然,来人架起摄影机等待着全过程拍摄,一炷香功夫,戏场布置妥当只见几个头戴面具、身穿长袍、手持佛手的人物陆续上场,前后不过半支烟的时间演出结束,日本人几乎刚刚摆好摄影机,节目就完了。
这哪是几天几夜都演不完的侗族傩戏?领队的日本人不甘心,向村主任要戏曲底稿看一下,村主任想,反正是侗族文化,量你也看不懂,就递了过去。日本人东翻西看,压根也没有把剧本归还的意思。村主任掏出笔来在纸片上写了几行字,对日本人说:“对不起,搞错了,这才是傩戏的原稿。”趁其不备,将傩戏底本夺了回来。日本人见眼前的中国人护宝态度不太友好,哇哇大叫:“你们中国人,太小气了!”“小气?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后来,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湘潭大学教授得知此事后对这个朴实村民肃然起敬:“你做得对,傩戏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不能落入国外。”
龙溪口曾是沅水三大码头之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使之成为川东、黔东的物资流转站。到清同治年间已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喧哗热闹的集镇,成为晃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时期,龙溪口商贾云集,市场达到空前繁荣,成为湘黔边界有名的商埠,成为黔东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走进龙溪古镇,两条主街呈“人”字形贯穿全镇,古街小巷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尚存的古建筑依旧古朴,“外白、内静、马头昂,黛瓦、坡顶、封火墙”……以窨子屋为主的老房子,处处体现了明清建筑特征,石板街、花阶路,工艺精美,质地精良。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寺庙云集于此,陆游、王昌龄、林则徐、程潜、贺龙等历史名人曾留迹于此。1936 年,任弼时与贺龙元帅率领红二、六军团曾驻兵于龙溪口,在“春和元”商号召开了有名的“龙溪口会议”,部署指挥了在新晃、芷江交界打击追兵的“便水战役”。
古镇可惜前几月遭遇特大洪水,损失惨重,许多景点正恢复中!走进古镇,看到木匠、漆匠在窨子屋里忙个不停。迅速恢复经营,为古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晃州的一景一物浓缩了千年来的历史文明。在这里,一举手就会触摸到历史的陈迹。一块砖一片瓦都积淀着历史,浸润着文化,记载着渐去和淡忘的往日,向人们铺存着风雨沧桑的旧日风光。徜徉在充满历史文化的街道亭馆古镇,犹如走进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长河,感触到许多令人扼腕浩叹的兴衰往事,感受了一种深沉丰厚的人文盛宴。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