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是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
龙小平
钱宝林老师佳作《用门票讲述承德故事的人》中据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时期,在避暑山庄正宫区开办园庭陈设器物展,印制游览门票,允许部分民众凭票参观。目前,在社会上发现承德最早的一张门券是康德六年(1939年)使用的。这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可开发、可研究的课题。
作为芷江人,我高兴看到这位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走出的先辈曾当政承德,注重文化展览,印制游览门票,为门券收藏作出独创历史性贡献!真值得诸多开发和研讨。
百度称熊希龄(1870年7月-1937年12月),字秉三,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晚年署双清居士,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教育家、实业家。祖籍江西丰城,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父名兆祥,号云卿,自幼过继给其伯父,成年后承继世袭封职云骑尉,历任守备、游击、副将,官至澄湘水师管带。母吴氏,苗族,系守备吴支文长女,熊希龄称她“生平治家以勤,律身以淳,俭朴之性,出于天生”。熊希龄上有大姐名绣凤,嫁给本城田应昌之子田景辉为妻,田景辉生子田学曾,田学曾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胞姐沈岳锟为妻。熊希龄下有两个弟弟:长弟焘龄曾留学日本,学兽医;幼弟燕龄,系沈从文的嫡亲姨父,画家黄永玉的姑公。1877年,因居住在沅州(今芷江县)的祖父病重需人照顾,熊兆祥率全家去沅州定居,熊希龄的少年时期就在沅州度过。
祖籍一般是考究是哪里人,年代比较久远。籍贯一般是指你的的前几辈原来的居住的地方。公安部门的条例有明确说明,籍贯指的是祖辈长期生活的所在地,也就是爷爷辈们长期生活的地方。
但不少人认为凤凰只是熊希龄的祖籍,就如百度称他祖籍为江西丰城一样。而熊希龄本人则是生在芷江长在芷江,是和芷江连在一起的地地道道的芷江人,是从芷江走出去的民国总理。
认定一人的祖籍首先要有故居,故居是指祖辈长时间居住的、且当事人出生后童年时期与长辈生活的地方。故居只有一处,顾名思义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可惜的是在熊希龄故居的问题上,凤凰和芷江曾经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凤凰是没有熊希龄故居造了一个熊希龄故居;芷江是有熊希龄故居却把故居给拆除了。”
1990年年初,其时凤凰县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决定打地方文化名人的牌。凤凰的文化名人最突出的有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3个。沈、黄都有现成的故居存在,可熊希龄故居却没有,但有传说熊希龄是出生在沱江镇文星街熊家巷(即当时的文星街一条巷)。于是凤凰县便决定在1990年8月熊希龄诞辰120周年时办成两件事:一是开一个纪念熊希龄诞辰1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二是造一个熊希龄故居。即由县里做工作,说服住在文星街一条巷的一个住户搬出,给其3万元的补偿,于是这里便成了现今供游人参观的熊希龄故居。故居里陈列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周秋光先生所撰《熊希龄简传》和《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故居里所陈列的物品、书籍和照片,也多由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和熊夫人毛彦文等人所提供。
芷江县本来是有熊希龄故居的。笔者小时的老师熊焕文(熊希龄后人)就居住在此。
在熊希龄研究中,熊希龄是哪里人,原本就不成其为问题。熟悉熊希龄的人都知道,熊希龄是凤凰人。熊希龄担任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时,国内的大小报刊上,都称他为“熊凤凰”。熊希龄本人也自称是镇筸(即凤凰)人。可是,提出熊希龄其祖籍是凤凰,其本人则生长在芷江,故熊希龄也可以说是芷江人。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既然符合事实也就不无道理。以往我们判断和确定一个人是哪里人,传统的标准和依据就是看其籍贯(祖籍)在哪里。现在审视这种只看籍贯的标准和依据,会觉得有欠准确和完整、存在某种缺失。因为有的人籍贯地、出生地、成长地乃至后来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地方都不一定会是一个地方。如果仅以籍贯来确定其为哪里人,就难免存在片面性。倘若加以区分,那么哪里人的答案或许就不止一个而是多个。即就熊希龄而言,他的祖籍(籍贯)是凤凰,那么他是凤凰人;但是他的生长地是芷江,那么他也可以说是芷江人。所以熊希龄是哪里人的答案至少就有了凤凰和芷江两个。准此,我们今后对于像熊希龄这种类似的哪里人问题,恐怕就得改变过去只有一个答案的传统观念。
其实熊希龄关于自己是哪里人的问题,他自己早已就表述得很清楚。如1898年7月15日他为时务学堂事上书湘抚陈宝箴云:“龄本筸人,生性最戆,不能口舌与争,惟有以性命从事,杀身成仁,何不可为?”这里所称筸即凤凰镇筸[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一)103页]。又1893年熊希龄为沅州(今芷江)建书院事致汪康年函中云:“龄籍凤凰,久居沅州,习沅州利病。”“以言畛域,则龄凤凰人也”[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一)22、24页]。再1908年熊希龄在所作杨母张老孺人七十寿序中有云:“余家自先王父以来,寓居沅州者近百年矣。故希龄虽镇筸籍,然实生长于沅,其与往来游处者,皆沅人也。”[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一)443页]。综上所述,概括熊希龄对于自己是哪里人的定论便是:籍隶镇筸,生长于沅。至于这里的生长于沅可否理解为成长于沅?还是把生长二字拆开,是“生于沅、长于沅”?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长于沅即指在沅州成长当然没有问题。但生于沅即指出生于沅,我以为还需要进一步取证,现有的证据尚有不足。
大文学家沈从文来到芷江,刚来的一年半是住在芷江的熊公馆(也就是现在的芷江一幼)——“这所现代相府,我曾经勾留过一年半左右。还在那个院子中享受了一个夏天的清寂和芳馥。”(沈从文《芷江县的熊公馆》)。
沈从文住进熊公馆时,熊希龄早已移居北京,但相府老宅的短暂收留,沈从文始终怀有一份感恩,并对这位前辈曾经留在院馆的生活气息,带有一种沉浸式的敬仰和激励——“诵召伯甘棠之诗,怀慕恭敬桑梓之义,必有人和我同样感觉,还有些事未作,还有责任待尽。”(沈从文《芷江县的熊公馆》)。沈从文在熊公馆院子里“诵召伯甘棠之诗”时,一定也联想到院子里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曾是秉三先生(熊希龄)居住处、休息处、停歇处。
芷江县的熊公馆,在年少沈从文的眼里,犹如《红楼梦》中大观园般地存在——“芷江县的熊公馆,三十年前街名作青云街,门牌二号,是座三进三院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秉三先生(熊希龄)的童年,就是在这么一个家中,三进院落和大小十余个房间范围里消磨的。”
还要指出的是,倘若比较凤凰与芷江两地在熊希龄心目中的地位和眷顾程度,应当首推芷江。这就是因为芷江是熊希龄的生长地,是他从小接受教育和求学成才的地方。特别是这里有由他恩师沅州太守朱其懿创办的沅水校经堂,倡导书院改革,推行实学教育,让青少年时期的熊希龄获益匪浅,在此求学起步而终致科举功成。故他对芷江十分眷恋,一往情深。当1893年沅水校经堂一度发展受挫,他便千里奔波,“为沅请命”,“爇面求人,勤勤未已”,说是“亦以今日之所志所学,一知一解,皆受益于书院,而受恩于朱太守也”[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一)24页]。特别到了后来,即1932年,他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出,创办“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在北京、天津、湖南三地共办12项公益事业。其中北京4项(即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北平昭慧托儿场、北平昭慧民众学校、香山昭慧第三幼稚园);天津1项(即天津昭慧第二幼稚园);长沙1项(即长沙南郊彝公小学校);凤凰1项(即凤凰双陵第五小学校),而芷江竟有5项(即芷江彝公图书馆、芷江双陵第一小学、芷江双陵第二小学、芷江双陵第三小学、芷江双陵第四小学)。由此即可见芷江在熊希龄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有多么的重要。沈从文曾经写了《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
芷江熊公馆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或许有可能成为国家或省级重要文物保护遗址的“芷江县的熊公馆”,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芷江县的城市改造中被拆除了。本来拆除了的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名人故居也是可以恢复或另选一址重建的,曾经有人就此多次向怀化和芷江提出过建议。但是20多年过去了,熊公馆仍未恢复重建。
熊希龄是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他在世的时候始终都没有忘记家乡芷江,今天的芷江人,把他的名字与芷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表明芷江人们没有忘记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杰出人物熊希龄。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相信熊希龄是芷江人一定会被认定!
本文参考:周秋光《熊希龄与芷江》
杨顺东《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熊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