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在家整理贵州门票时,有一张“24道拐”门票映入眼帘,它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晴隆县,当时只知道它是抗战运输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来兴义旅居就想亲自去看一看,更详细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2024年10月19日,天气阴。在家吃完早餐后打车大约半个小时到兴义客运东站,花45元购买了一张8点50分到晴隆的汽车票,买好票离发车只有一分钟,时间好紧张啊!如果晚点离下一班车还要等两个小时。
晴隆汽车客运站
11点20分到达晴隆客运站,走出晴隆站后,我直接打出租车到达24道拐游客中心,车费九元。在来之前已经和景区的陶美飞女士联系好,拜托她帮助搞些景区用过的门票。
下车后,我快步来到游客中心,陶女士在大厅里等着我。简单寒暄后,她从抽屉里给我找出数张用过的门票。其中里面有两种景区门票,一种阿妹戚托景区门票,我激动的连连道谢。感谢她们的理解与支持!
景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左二热心的陶美飞)
以前使用的门票(成人60元+游览车票50元)
正在使用的门票(成人60元+游览车票30元)
阿妹戚托景区门票
今年贵州省推出旅游新政策,所有A级以上景区对全国六十岁以上及广东地区等实行免费。我购买了一张30元的游览车票(由于前几日下暴雨引起山体滑坡,二十四道拐通行受阻,只能在观景台上观看,故票价降低)。我们乘车前往景区,大约十几分钟到达检票口,在这里遇到景区年轻漂亮的检票员卢天凤女士,我向她简要说明情况后,她说:“您等一下,我看看还有没有游客不要的废门票?”说完她转身回到办公室,不一会儿拿出一些用过的门票送给了我。在此谢谢景区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及对我收藏景区门票,宣传祖国大好河山的理解与支持!
热情的卢天凤在工作中
谢过卢女士后,我前往位于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观景台,它距县城南7公里,被誉为县城南最高的一颗璀璨明珠。
24道拐全景
作为地标性的观景项目,登临其顶,视野开阔,向东望去,二十四道拐及塘边寨那美丽而富有生态的美景尽收眼底。
俯瞰24道拐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古称鸦关,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西南约1千米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修筑完成。、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原是蜿蜒的古驿道,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从山脚盘旋到山顶,24个“S”形弯道。二十四道拐全长约4千米,有效路面宽约6米,蜿蜒于晴隆山山脉西南坡,为砂石路面,山脚第一道拐到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左右。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线形设计充分把握了地形和地质的特点,利用回头曲线的方式展线以克服250米的高差。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之咽喉,承担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二十四道拐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记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历史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美两国人民携手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更记载了世界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
2006年5月,“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观景台往上走就是“24道拐展览馆”,据资料介绍::展览馆于2019年4月开始建设,于2020年7月免费开放使用。全馆占地面积2000平米,上下共4层楼,分4个区,展馆一楼为抗战历史文化展示区,展馆二楼为历史文物、历史名人展示厅,展馆三楼楼为VR体验中心;展馆四楼为抗战生活体验区。展馆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并以图文、连环画、3D技术、VR技术、动态演示等方式,采用主展区、体验区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和展示“晴隆抗战文化”以及“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远征军出征”等在晴隆抗战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走进展览馆,左侧通道两侧墙上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照片。
据史料记载,自1935年二十四道拐开始动工,到1945年抗战结束, 晴隆县征调公路沿线村寨18至45岁壮丁及老弱妇孺近一万名进行修路(当时晴隆全县人口不足五万)他们自带干粮、义务筑路,为加快建设进度, 通常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疾病流行,有很多民工牺牲在修路的工地上。 在八年抗战中,全县有3000余名各族青年,投身到抗日战场。别是1942年,晴隆县遭受虫、旱双灾,受灾人口接近全县人口的一半,即便如此,晴隆人民仍然出钱出力,全力支持抗日。
晴隆因二十四道拐关隘和北盘江天险,成为抗战后方交通运输重镇,在这场反抗侵略的全民族战争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敌我双方紧紧围绕一条交通枢纽线,展开激烈的争夺、厮杀。最终,中国军民付出近50万生命为代价才重新打通这条生命线,揭开中国抗战迎来最终胜利的序幕。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全国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广泛开展的全民族抗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很多仁人志士,如闻一多、陈嘉庚、马思聪及地质学家许德佑等,先后在这里进行抗日宣传演讲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
驻军与沿线群众一起修路
史迪威公路上的小镇
巾帼不让须眉,筑路中的现代花木兰。图为:一群女学生们积极响应抗战号召扛着锄头、带着背蔸前往工地筑路,每一位都是可爱至极!
远征军渡桥
1943年,欧洲、北非战局已定,德国法西斯的覆灭,已步入到倒计时。然而在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大半个中国、整个东南亚还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形势岌岌可危;日军为挽回太平洋战争的颓势,决定集中东南亚战场的百万兵力,从缅甸进攻,攻入云南,企图与中国中部日军会师重庆,达到灭亡中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目的;国民政府决定再次派出远征军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的安全,争取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近10万远征军再次途径二十四道拐。经过数次鏖战,远征军光复失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5年2月,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他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二十四道拐作为“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被载入史册,被誉为历史的拐点、人类的丰碑。
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南京受降大典在南京召开,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九为最大,也最为尊崇, 将时间安排在“三九”之时, 代表了中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何应钦(贵州兴义人)作为中国军政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
建立“二十道拐军事展览馆”,展示抗战血与泪的悲壮历史,致敬为抗战做出巨大牺牲的晴隆人民,为抵抗日寇而英勇献身的阵亡将士。不仅是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坚贞不曲的民族精神,还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对教育广大青少年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继承革命,奋发向上,勇于奋斗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观完展览馆,坐景区观光游览车下山,本想下一站去晴隆古城及阿妹戚托景区看一看,听当地人说,这个古城及阿妹戚托景区都是为了拍电视剧所建,不是真实的古城。笔者去过不少古城,像这样的景区觉得就没有什么兴趣去看了。就直接打车到汽车站购买了下午三点晴隆到兴义的车票,五点半安全返回驻地,结束晴隆之行。
写于2024年10月2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