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游览完三岔河景区后,从景区出来已经12点多,打车到达贞丰古城,车费10元。贞丰古城是国家3A级风景区,地处贞丰城区内。清朝初年, 贞丰被设为永丰州。从大明洪武年间至今,600年来,贞丰古城逐渐形成了汉民族与多民族互融的通外商埠,繁荣一时,经历代喧嚣与沉寂,在时光的更迭中,这里的曾经都成为历史。贞丰古城是免费开放式古城,没有门票。
贞丰古城
我们现在所处位置为大西门,古城因其地势、风水,建有大西门、小西门、南门、东门,独缺北门。讲起来很是神秘,贞丰古时多俊才出美女,这是远近闻名的事情。唯北门不修,据说与此有关,很有些神秘色彩。 闻曰: “三门齐,北门缺,贞丰养出好儿女”。
大西门
大西门又叫金华门,门内门外,曾是贞丰最热闹繁华的地方。 茶馆、酒肆、客栈、商铺应有尽有。由此直通凤山脚下的老县街和长坝游击署(马二元帅府),一路是青石板大街,见证当时的繁华喧闹。这条从大西门到马二元帅府的石板街,现在叫明清一条街。
大西门明清一条街等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老街区,由于不是节假日,目前是旅游淡季,街上游人稀少,店铺大都关门歇业。
律韵琴行
青石板铺装的街面,两侧房屋清一色的红漆雕花木窗,各家商铺上方安放的牌匾,沿街高挂的红灯笼,向人们传递着喜庆和欢乐。古城,是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区,还居住有汉、回、彝、仡佬、苗族等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辉煌,时光荏苒,古城依然积淀着深邃的文化气息。
谭家大院
据说,附近谭家大院的谭老太爷,每天清晨马草上市的时候,手端茶壶缓步而行。软软的白毛底布鞋,踏在青石上,舒适恬淡,还轻声吟诵”轻轻河边草, 迷离思远道” 之类的诗句。 这也是谭老人家安宁生活的自然流露,充分体现了老城的清静舒雅生活和市井风貌。说着就到了谭家大院。
现在我们走进第一个院落,这是一处极其重要的私人院落,在马草巷显著位置,是当前保护最为完整的百年建筑,依稀可见当年兴衰。建筑风格既有北派四合院格局,又有南派阁楼式结构,江淮建筑风情尽显。建筑主体纯木构建,户外立面砖石结合,既坚固耐用。临街主楼与院内附楼构成了大户人家气派,
谭氏家族作为贞丰民国时期’四大家族”(孙、谭、饶、赵)之首,曾显赫一时,几经浮沉,谭家子女文雅洁净,谭子渔是贞丰“仁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贵阳与张百麟创建贵州自治学会,参加孙中山先生发动的辛亥革命,后在贵州咨议局领袖张百麟的幕下参赞军政事务,是一位诗文俱佳的文人秀士。
我漫步在古城,欣赏着古建筑,无意中发现一处位于永丰街道办老城社区鱼塘街35号贞丰红军长征陈列馆。当时大门紧闭,门前立着一个标示牌,上面写着内部装修,谢绝参观,看后大失所望。
贞丰红军长征陈列馆
这时,住在陈列馆隔壁的一个小学生出来玩,我说:“帮我拍张照片好吗?”他说:“好的”。拍完照片,谢过小朋友。我试着推了一下陈列馆大门,没锁。我欣喜若狂,快步走了进去。
这是一个建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由正殿、左右配殿和前殿组成,是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
据资料介绍:1935年4月18日,红军大部队进入贞丰县城。红军进城后,分散在田坝街、鱼塘坎、油榨街、龙井、大西门和衙门路两侧的民房中宿营,当夜红军首长宿营于文昌宫内。次日宿营部队继续离开贞丰县城向龙场方向挺进。
文昌宫,位于贞丰县永丰街道办老城社区鱼塘街,始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53年)红军在贞丰县城休养期间,进行了组织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宣传标语、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和开仓放粮等活动,对当地群众影响深远,播撒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红军在贞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战斗故事和军民互助故事。虽然时间已过去了许久,但岁月的风雨并没有淡去红军长征在贞丰留下的光辉足迹,而是将其转化为红色基因深深地根植在贞丰人民心中。至今,红军播撒的革命理想信念,仍不断在贞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仁学会“会址纪念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文昌宫正殿被清翰林吴嘉瑞(厢丹)辟为“仁学会”会址,吸收贞丰有志青年为会员,传播维新、变法等思想,讲授数、理、化知识,“创我县新学之渐”,遂“开盘江风气之先”。会员后来都转入“贵州自治学社”,会员胡刚、钟振声、彭显臣等,在辛亥革命均有贡献。1983年,贞丰县人民政府公布文昌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贵州文物部门拨款将文昌宫修葺一新,正式向群众开放。
参观完陈列馆,我向工作人员询问:“这里有门票吗”?她说:“没有”,我又问:“有没有陈列馆纸质的简介啊?她说:“也没有”‘。随后我建议陈列馆最好有纸质参观纪念券或简介,给参观者留个纪念,她说:“我可以向领导汇报一下你的建议’”。谢过工作人员,我打电话联系回兴义的商务车,大约六点安全回到兴义驻地。
我在这里感谢三岔河谭总及小田女士的同时,还要感谢在贞丰旅游运营公司的朋友谭嫻峰先生为我搞到上次来贞丰游玩,没有搞到的双乳峰全品门票,再次谢谢你们了!
请欣赏:
写于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