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禁忌”趣谈之二:福字不能随意倒着贴
王继平
一、春节的符号
“福”字是最常见的一种挥春(叫珲春、春书、春字、春贴或春帖)。挥春就是在春节时使用的中国传统装饰物,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 来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也叫桃符。由于桃符的制作很有讲究,民间并不流行,直到东汉蔡伦降低成本、改进造纸术,才促进各色各样的纸张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后来人们把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红色的纸上,这个写字的红纸就是人们制作的挥春,通常贴在门、窗或墙上,挥春和春联最大的区别是:春联一般都是成双的对联,讲究平仄对仗,而挥春一般只有一个字或四个词语,如春、迎春、出门见喜等。
在中国,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在民间不是一般的字,这个字含义深远,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体现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心中怀有的梦想和期盼。“福”字是中国传统约定成俗成的最具有标志性的春节符号。
二、“福”字倒贴的传说
曾几何时,民间为了充分地体现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倒”和“到”的谐音,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事实说明,一是“福”字倒贴,之前是忌讳的事;二是倒贴“福”字源于失误,源于贴“福”字者不识字;三是善变者巧妙利用谐音和心理暗示为“倒贴福字”找理由自圆其说。
中国的汉字使用及民俗文化传承是十分有讲究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否则就有可能触犯民俗禁忌。就“福”字的张贴来说,正贴是常态,倒贴是非常态。
三、“福”字的结构和寓意
从字面解释,“福”字就是祈求一口田,衣禄全,人立田上,安居乐业。古人认为安居乐业就是有福,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从字面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个人有房住、有衣物、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千百年来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可以说“福”字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四、小结
总之,一个汉字的构成和演变,凝聚了无数古代圣贤的智慧和价值取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张贴“福”字,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对新的一年寄予的美好向往和幸福壮景。诚然,传统习俗是要不断发展演变的,是要融入广大人民的智慧,但这是大智慧,不是小智慧;是谨慎周严,不是随心所欲;是恭敬庄重,不是戏玩滥用。
“福”字不能倒着贴。实际上,任何一个汉字都不宜倒着贴。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过程都有着深刻的道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即便是文字的演变和简化过程也不是随意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要能体现出当时造字的初衷和含义。
插图:新乡比干庙近年春节灯会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