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赣州行(二)
俞无畏
魏家大院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幢魏姓客家族人居住的大宅,从它那气势不凡,占地广阔的外观看,应该是个大户人家的宅子。
这间客家风格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魏家先祖叫魏宗长,是那个年代由福建连城西门外魏坊迁徙至赣州城的,属于典型的“倒迁入赣”的客家人。何谓“倒迁入赣”?这是指那些原籍是赣州,后因种种原因游走他乡,最后又回流到赣州来的客家人群。
这魏家以做木材和钱庄生意发家,后成为民国时期赣州著名的四大家之一。家富财厚的魏家后人,魏宗长的侄子魏天机在清嘉庆、光绪年间,借为魏元浚夫人吴氏百岁贺寿之机,多次对大宅进行增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占地面积13000多平米的宏大规模。
魏家大院建筑风格,装饰材料上“三雕”工艺的运用,无不显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元素,堪称客家民居建筑的精华。
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通天岩以江南第一石窟著称,皆因这里有凿刻于晚唐至南宋时期的石龛造象数百尊,还有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百多品。是中国第二次石窟开凿高峰的典型南方石窟的代表。
(通天岩曾经使用的门票)
通天岩还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期间授徒讲学之地。这不是那种不靠谱的传说,山上遗存的众多王阳明及其弟子的摩崖石刻即是明证。一代哲学大师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讲学场所”,是他看中了这里山势奇险,环境清幽,岩洞众多,便于师生们遮风挡雨、静心修学。
今天,当游人沿着高耸的红沙岩壁下的山道穿行,欣赏着千百年前那些能工巧臣留下的岩刻佳作,冥想着山谷间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和吟诗声,在时光遂道中和大师隔空对话,感觉甚妙。
赣江边有这样一座古镇
贡水东流,忽急忽缓。岸左驿道,古榕参天。码头处处,窑口数座。
这是水东的一座古镇,名叫七鲤,皆因在清波涟漪的贡江水面上,七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七条水路,犹如七条“鲤鱼”嬉戏抢水上行而得名。在赣南这座著名的古镇里,我们能触摸到瓷窑、桴运、貯木、商贸等的文脉,能感受到人间烟火和古时候民间生活的百般滋味。
古镇里的建筑颇具赣南特色,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朴、敦厚、优雅,它们代表了赣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天古榕绿荫掩映下的古埠静静地蹲在江畔,每天看着江水滔滔,奔流而去。古商驿道,蜿蜒曲折,沿着江岸向远处伸展,分明在向人们演释重现昔时古镇商贾云集,货如轮转的热闹场景。
驿道一旁矗立着幢幢客家建筑风格的古宅大院,看它们高墙深院,气势不凡,想必是当年镇里大户人家的宅第吧。当时古镇的大户人家可是风光得很呐,他们的私家码头就有十八座,分别以主人的姓氏命名,如邹家码头、方家码头……作为私家运人接货的专享之用。
无论是迷茫中的过客,还是旅途前行的勇敢者,当身临这座古镇时,都应在这里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这座有着千年历史古镇那独特的魅力。
看蒋经国旧居 尝“太子楼”美食
若说起赣州的近代史,那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这位人物便是蒋经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老蔣正忙于四处剿共,这小蒋则意气风发地走马上任赣州行署专员、赣县县长。任上六年时间里,蒋专员携洋妻及儿女一直居住于这里,期间他也确实为当地的建设和规划做了许多实事,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
旧居是座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凸”字型,鱼鳞板墙,板瓦屋面,前后庭院草木森森,幽静雅致。窗外高大的宋代古城墙蜿蜒外侍,远处章水悠悠而过,景致宜人。
旧居记录并见证了赣州的那段历史,也让后人能够窥视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参观旧居后,沿宋城墙漫步,入建春门后,马路对面那幢六层高的民国风建筑诱人眼球。见黑漆金字招牌上“太子楼 1939”几字,心里寻思这楼莫非与蒋经国有关,进去一看,果然如此。
此楼1939年时是小蒋设置的“赣县邮政所”(实为当时的特务机关),后改为高档酒楼,专门经营与蒋经国及蒋氏家族饮食喜好有关的菜系和传统烹调,“经国扣肉”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如此,那当天的晚餐就在这里解决啦。这正是:才访经国旧居,又尝太子美食。有点意思啊!(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