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迎春花市
何锦雄
广州的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成为广州春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州地区有“逛花街大过年”的说法。广州的迎春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次于春节前的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2点钟结束。
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形成于明清时期,流行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广州迎春花市源于宋朝时广府人过年时会在餐桌上摆放一种叫“百事吉”的利市——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粤语““橘”、“桔”与“吉”是同音字,广府人家新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摆放一些桔盆,还会在年桔树上挂些“利是”封(红包),寓意来年如意吉祥。据说,从唐朝起,广府民间已经有专门栽培以供贺年的年桔。到了明清时期,柑橘业已发展至商品产业化时代,年桔在广州芳村、番禺、南海等地均有种植。而广州迎春花市形成可追溯至明朝。当时广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花农们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清中期,在藩署前(今广东省财政厅前)出现夜间花市,19世纪60年代渐成年宵花市,迁至北京路。当时城内设两个花市,一个在双门底(今北京路),另一个在西关十八甫。年桔、水仙、桃花是广府人在春节期间摆设的三大传统名花,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成为广府民俗文化。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位于广州市西湖路、教育路商业区域的西湖花市,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誉,也保留着广府传统文化的风韵。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将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是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个,当时国家领导人经常光临花市,与民同乐。到了1980年,广州迎春花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改革开放,洋花进来了,鲜花品种不断创新,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2008年越秀花市首创“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市民轻触鼠标或手机,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
2013年2月7日,首届“广州水上花市”在荔湾湖正式启动,上午11时,10艘主题花船集体巡游,每天分三个时段自梁家祠码头起航巡游展示风采,每次约一个小时,其中的两艘花船还搭载表演人员在水面上弹古筝唱粤曲;水上集市的交易活动也正式开始,有30多艘卖花艇或水上游走,或停泊亲水码头,向游客贩卖鲜花、年货等节令商品,开启广州传统花市新模式。
2007年6月18日,广州迎春花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传统迎春花市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广州来“行花街”,买花、旅游观光。广州迎春花市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广州的迎春花市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公益性传统文化活动,没有门票,但是,在广州文化公园、越秀公园、广州烈士陵园等公园,每年的春节期间均有举办“迎春花会”的传统,尤其是广州文化公园,一直坚持续至今不断,今年已是第65届,以前每届均有门票发行,从2008年4月起公园免费开放,取消门票。现选用几枚相关“迎春花会”门票,点缀一下拙文,供大家分享,望各位喜欢。
(图一)2018年西湖花市夜景,网络图片
(图二)2024年荔湾花市开幕式场景,网络图片
(图三)广州荔湾湖公园水上花市场景,网络图片
(图四)市民行花街购花场景,网络图片
(图五)广州越秀公园1974年迎春花会请柬
(图六)广州烈士陵园1978年门票
(图七)广州文化公园1996年迎春花会门票
(图八)广州文化公园2000年、2001年迎春花会赠券
参考资料
1、广州迎春花市
2、非遗中心——迎春花市.广东省文化馆、
3、广州花市风俗.广州旅游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