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玩市场考究
保定 陶万春
古玩市场,可是咱收藏门票人心中的圣地。因为那儿可以淘门票,因为那儿可以会各种门类的藏友,因为那儿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等,因为那儿可以接收来自天南地北的信息。虽然说眼下艺术品市场不景气,捡漏的机会少之又少,可是一到交易日,仍然朝古玩市场奔,像是去找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一次不去,就像缺点啥似的。
保定文化底蕴深厚,曾经的直隶总督坐镇地儿,又是河北省老省会,更因为在天子脚下不远处,受皇家收藏艺术品影响颇深。随便推开一个老保定的家门,玩字画瓷器紫砂壶,逗画眉烫葫芦养蛐蛐的大有人在。
据有关资料显示,保定古玩市场兴起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今也有120年的历史了。抚今追昔,一拨拨老保定文化学者辞世,这段历史也往事如烟了。我以为,应该让今天和明天的古玩爱好者,知道保定古玩界的往事今生,使其很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保定古玩市场的前世
这个市场位于保定老城区紫河套,为一条路长仅200米的南北向街道。
紫河套原是古莲花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沟,被辟为古旧市场。这条多岔的小巷,曾吸引过保定各阶层人士的眼球,为什么?因为它兼具北京琉璃厂和小市的双重功能,人们来到这里,花不上几个钱,就可淘到称心如意的物品。
紫河套古旧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有直接关系。“打鼓的”,说白了就是那时走街串巷,收买古物旧货之人。因为北京干这行当的,都用带头的竹片,敲打手握的皮鼓,专收珍贵物品的打硬鼓,只买日用杂什的敲软鼓。而保定收值钱物件的不打鼓,只听吆喝;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筺,手摇小孩拨浪鼓似的皮鼓,但人们还是叫他们“打鼓的”。“打鼓的”收来的东西总是要变现,于是就在紫河套出观了店铺、地摊,且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紫河套,位于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旧城改造后,找不到了。既然是古旧市场,所卖物件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了。估衣一类多在城隍庙内,其他的诸如瓷器铜器木器玉器等等。都在这个市场经营范围之内。旧货一多,不乏具有文物价值的精品乃至珍品,尤其是清代及民国初期之物,颇具时代特征。
保定古玩市场的今生
旧时保定古玩店铺,均集中和分散在紫河套和城隍庙、琅瑚街一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行业曾一度停顿。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保定的古玩业起死回生,最早形成气候的是公园路府河东岸的古玩市场。在狭窄的小马路上,一到周末,在固定小房子前,摆摊的比比皆是,形成了交通堵塞。因为我家就在那里的一个大院子里住,我也就耳闻目染,成了这个市场的粉丝。2000年前后,此市场病垢太多,无法继续发展扩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另辟蹊径,几乎在同期又建立的西大街西头南侧的“利诚古物市场”和市妇幼保健院西边的“力高古物市场”,形成了两雄争霸的局面,最后利诚败北,力高胜出。
力高古物市场的北边,是保定老城区又一处关帝庙(又称关岳庙)。1993年,力高集团承建这片旧城改造工程时,重修现存的戏楼、前殿、复建后殿和“关岳行宫”牌坊。关岳庙东西两侧古董字画、金石陶瓷、文房四宝店铺一个又一个,周末又重现昔日紫河套地摊云集的盛况。南来北往的客商,带来真假难辨的“古物”前来寻找买家,淘货的各类人等擦肩而过,脸上透出老保定的从容淡定,一个个故事和奇闻逸事,在市场上流动着,听者心生羡慕,言者眉飞色舞。
再后来,什么直隶古玩城,什么花鸟鱼虫市场,什么中华小区彭园古物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登场,又一个接着一个关门大吉。惟有力高古物市场红旗招展,人气高涨。
力高古物市场,至今开张营业25年了,几乎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不起眼的市场里,我曾花280元,一举拿下几千枚本土门票;在一堆门票中,夹杂着行情价数百元的保定稀有门票,因为卖门票的人根本就不懂眼,仅以百八十元的售价出让于我,让我实实在在的捡到了漏。当然这种机会很长时间难得碰上一回,偶尔碰上了,就可以高兴半年喽!市场上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买卖双方悲欢离合,且悲喜自渡,收藏品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谁也不知道明天,这个市场还会有什么?但它的吸引力始终如一,让我们这些“疯子”和“傻子”乐此不疲。
保定古玩市场的前瞻
保定的古玩市场,目前建设还处于低水平循环阶段,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中心城市地位不相匹配。保定人和网上自称保定已位居全国二线城市,但地摊式的经营方式,离二线城市相差甚远。保定距离雄安新区近在咫尺,千年大计的雄安在一天天崛起,愈发显得咱这座2300多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文玩收藏领域上空有其名。
笔者认为,保定市政府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差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古物市场的建设。前年,保定西大街修旧如旧开街了,但它的市场定位有失偏颇。如果我是决策者,就要把西大街打造成北京琉璃厂式的清末民初风情步行街。形成文房四宝、古董收藏、现代艺术品展示、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手工制作坊间交相辉映的新型业态。还应将与西大街相连的东大街改造一番,北连城隍庙街,打造一个T型的古玩市场。每周末街道路上允许摆放地摊,吸引八方业内人士和游客。街区内还要安排艺术品拍卖场所,艺术品大讲堂,博物馆等,最后形成“北京有个琉璃厂,保定有座西大街”的格局。当然,还要挖掘西大街的百年老字号的内涵,令其重放异彩。在这个T型古物市场外,选适当位置,建一立体停车场,方便商贾和游客的进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只是一句空话,而应付诸于实际。山东淄博的烧烤、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王婆招亲、山东菏泽汽车南站郭有才的倾情演唱,让各个地方的文旅局长坐立不安,千方百计依托本地优势,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本地打卡。保定现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68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88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3500多个县(市、区)保护文物,实乃中国地级市文物的翘楚,如果再加上大型古物市场的加持,那将会是个多么红红火火的局面啊!人流带来物流,物流带来钱流,定会为保定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希望在明天,我等将试目以待。
~2025年1月23日写于西大街旁
参考书目:《郝毅生文集》、《保定古城百年影像》及网上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