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位于汉水南岸,历史悠久。城始筑于汉。其城垣三面环水,南面傍山,形势险要。城墙东西长2.2公里和1.6公里,南北长1.4公里和2.4公里,略呈方形。城高约8.5米,宽5-15米。共有6座城门,东门名“阳春”,南门名“文昌”,西门名“西城”,大北门名“拱宸”,小北门名“临汉”,东长门名“震华”。整个襄阳城垣现仅存小北门城楼。因城墙坚固,墙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襄阳”之称。
襄阳临汉门(小北门)门票
中国春节家家有贴对联、贴门神的民俗,襄阳的城门曾经贴上大对联,非常喜庆、壮观。
2024年春节襄阳临汉门(小北门)悬挂的对联
2024年春节襄阳大北门(拱宸门)悬挂的对联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非遗年”,襄阳人把巨幅“门神”年画请上了襄阳古城墙和多处景点的大门,气氛拉满,尽显喜庆,使市民和游客感到浓浓的年味!下面向大家一一介绍,共沾喜庆!
襄阳小北门
张灯结彩迎新年的小北门
襄阳小北门门神高四米,神气、威武
襄阳长门遗址在襄阳古城东北角,襄阳一桥引桥东侧,是一处结构奇特的城墙,它是古代城市军事防卫的重要屏障。曾是震华门的屯兵城,又称瓮城。10多米高的城墙上面有一座二层门楼,斗拱飞檐,红棱黑瓦,世人称之为震华门。襄阳震华门是古襄阳城的六座城门之一,也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现存的襄阳长门瓮城台高7米,瓮城深25.5米、宽34.5米,长门(主城门)城门洞长达34.4米,俗称长门“48步不见天”,在全国较为罕见。长门现城楼内设长门简介和古代军事文化展览。
长门门票
门神装饰的长门襄阳仲宣楼
仲宣楼在襄阳城内东面与南面城墙转角处,似城台形制,东面凸出,南面收缩,城台顶部分别设有踏步台阶,与东城垣、南城垣人行道相接。
仲宣楼是为纪念东汉末年著名才子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所建。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初平4年(193年),因避董卓之乱而南下襄阳投靠刘表,至建安13年(208年)依附曹操。王粲在襄阳15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一腔愤懑化为《登楼赋》这一千古绝唱。成为《登楼赋》这种文学形式的开山之作。
仲宣楼最早始建于东汉,后又因战火毁坏。现存建筑为1993年重
建的双层重檐歇山顶式。 楼高十七米,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重现当年的雄姿。仲宣楼自古就和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并称“古荆楚四大名楼”。
仲宣楼原门票
仲宣楼雄姿
仲宣楼现门票
门神装扮仲宣楼
襄阳王府与绿影壁
襄阳王府古襄阳城中心,为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善府邸。建筑规模宏大,红墙绿瓦,气势非凡,绿影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
绿影壁全长26.2 米,高 7.6 米,厚 1.6 米。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故名“绿影壁”。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绿影壁是中国现存四大影壁之一,属中国第二大影壁。也是独具特色的一座。
明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襄阳,放火焚烧襄宪王府。 1642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占襄阳,又一把火把襄王府化为一片瓦砾,唯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绿影壁保存至今。绿影壁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王府绿影壁原门票
重建的襄王府
襄王府现门票
挂门神的襄王府
襄阳古城单家祠堂
单家祠堂位于襄阳古城北街南段,系清末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家族祠堂,是襄阳古民居的代表建筑。在清代中晚期,襄城北街单家就出了单懋谦和单懋德兄弟两名进士。
其中单懋谦(1802~1879),字仲亨,号地山,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先后在工部,户部,吏部,兵部等任职,历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清同治年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官位正一品,总摄全国事务,相当于宰相。光绪五年(1879)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精诗词,工书法,有《岘云山房遗稿》存世。《米公祠》的题额就是单懋谦书写的。他的学生张之洞对他的评价是“一时壸政,百代完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单家祠堂是中共党组织从事地下活动的重要场所。1937年,董必武在单家祠堂内举办“棉花改进所合作社”、实为鄂北中共党组织培养抗日骨干的训练班,时左觉农、黄火青等同志于此从事革命活动。20世纪90年代作过《襄阳市革命历史陈列馆》,黄火青题写馆名。
贴门神的单懋谦纪念馆
单懋谦纪念馆现门票
单家祠堂作《襄阳市革命历史陈列馆》时的门票,黄火青题写馆名
单懋谦手书“米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