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一的早上,在我家歺桌上,总要摆上两碗汤圆,摇上两双筷子,摆好后,我和家人并立在桌前,双手合计,嘴上念到,爸,妈,今天初一请来吃汤圆了,这是对我父母的一种纪念,以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孙的一种教育,行孝。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还将保持下去。
我父母生前都爱吃汤圆,儿时的记忆,每年初一的早上,母亲总是一大早烧水煮汤圆,她一边包着汤圆,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微笑。所以每年我将汤圆摆上桌,就好像看见母亲的微笑。
那是一九七二年,为了初一早上的汤圆,母亲在腊月二十八早上就将氿米泡上,晚上又忙着锤核桃,剝花生,准备汤圆的心子料,还对我说“小平,你明天早点去推汤圆,不然吊不干。”我回答,“行,明天一早去推汤圆”。
第二天吃过早饭,就去同院的夏妈家借来磨子,洗干净,放在条橙上(条橙就是磨架,橙子中间有个方孔,磨心连柱就插入方孔,以固定磨子),在磨子下面用旧瓷盆支好大铁锅好接米浆。再用方橙将盛有泡胀了氿米的瓷盆放在手能夠着的地方,以方便能将氿米舀进磨眼。准备就绪,叫来咋天约好的达挡,在条橙的两头对坐下来,一人一支手,推了起来,随着磨子的转动,米浆流了下来,一个手不停的舀氿米,一个手不停地推磨子,不一会就汗流夹背,气喘吁吁的了,瓷盆里的氿米不断减少,铁锅里的米浆越来越多,一个多小时,几斤氿米终于推完了,拿过早已洗净的的布袋,将米浆倒入布袋,这时布袋有个小洞,米浆从布袋里流了出来,赶紧将布袋放在铁锅里,找来针线逢起小洞,但地上还是留下了米浆。将布袋口用绳子扎紧,将布袋吊在门枋上,下面接上瓷盆,吊干就是温粉子,包汤圆的时候,加水揉成条,加入心子搓园就是汤圆了,这是我第一次推汤圆粉,所以记意尤新。
后来生活改善了,农民进场卖粉子的多了,就不用自已推了,再后来,各大超市都有袋装的汤圆卖了,就直接买回来,要吃开袋下锅煮好就行了,但那次推汤圆的经历永远忘不了,今年我就买了赖汤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知名品牌,明天早上煮好,就可敬老人了。每年初一早上的汤圆是一定要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