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票上的唐代彩绘陶俑
罗斌林
郑州铁路局西安站曾经发行一套绘有唐代彩绘陶俑图案的站台票,共计十二枚。这些彩陶俑都是公元1948年~1985年间在陕西境内陆续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的均是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彩绘贴金陶文官俑2.彩绘贴金陶武官俑3.三彩女立俑
4.彩绘双环望仙髻陶女立俑 5.彩绘持镜陶女立俑6.三彩梳妆女坐俑
7.彩绘釉陶女立俑 8.三彩吹笙女坐俑 9.彩绘陶女立俑
10.三彩骆驼载乐俑 11.彩绘釉陶女骑俑 12.彩绘陶驭手俑
据记载,彩绘陶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彩绘陶艺术已经开始出现,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彩绘陶艺术迎来了高潮,陶俑作为墓葬陪葬品广泛使用。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俑的艺术迎来了新的高峰。唐三彩的出现为唐代陶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彩绘陶俑的种类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彩绘陶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和艺术风格上。
造型特色:唐代彩绘陶俑的造型多样,涵盖了各种人物形象。例如,彩绘双环望仙髻陶女立俑通常面部丰满,头梳并立双高髻,腰身弯曲,作舞蹈姿态,面部施粉,唇涂朱红,着襦裙,披帔肩,舞姿优美。此外,唐代彩绘陶俑还包括胡人俑,这些俑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非华夏汉民族的其他民族形象,具有夸张大胆的特征,如大眼珠、深眼窝、翘鼻头、高鼻梁等。
色彩和艺术风格:唐代彩绘陶俑的色彩丰富,主要以红、绿、蓝等颜色为主。例如,唐陶彩绘女俑面涂红粉,蚕眉细目,小口施朱,身著长裙,双手笼袖于胸前,大腹便便,似在缓步行走。这些陶俑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风貌和审美倾向,还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唐代彩绘陶俑的流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唐代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和平民都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用于丧葬礼仪,这使得厚葬的风气得以传播。大量的陶俑和陶瓷雕塑随葬品得以流传至今。对于现今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组站台票图案中(12-1)彩绘贴金陶文官俑和(12-2)彩绘贴金陶武官俑,是两个最为华丽的贴金彩陶俑。
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12-1):这件文官俑高66.5厘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初唐官员的风貌。俑头戴进贤冠,身着朱红色广袖竖领褶衣,外披蓝边饰花裲裆,下着白色裳,腰束黑带,足蹬黑色高头履。衣领、衣襟、袖口、裲裆及冠顶边缘均贴金,显得格外华丽。文官俑的面部描绘尤为细致,浓密的双眉、上翘的八字须,以及清晰的双眼睑,都展现了文官的温文儒雅。
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12-2):与文官俑相呼应的是一件高达72.5厘米的武官俑。俑头戴圆顶兜鍪,内穿紧袖龙鳞纹战袍,外着明光铠,胸前配有圆护,双肩覆虎头护膊。腰带的左右大腿上各垂一片膝裙,膝裙边缘饰有波纹状流苏。武官俑站立姿势威严,怒目圆睁,胡须翘起,双臂曲臂平举,双手握拳作持兵械状,展现了武官的威武霸气。
展现唐代著名发型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立俑(12-4):高39.8厘米。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通体彩绘,女舞俑头上梳着一种复杂而高峻的发髻,名双环望仙髻,是唐代著名发型,该发髻非常高,超过二尺,梳理该复杂的发髻特别费时,大约需六个小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自己的头发不够,就事先做好一个假发髻,到需要的时候再戴到头上。戴假髻的风气在唐代很盛行,所戴的假髻叫做“义髻”。
坐姿优美的三彩梳妆女坐俑(12-6):高38.9厘米。该陶器中的华美服装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意识,女俑坐在束腰形座墩上,身穿酱色袒胸窄袖短襦,外套乳白色绿色宝相花纹的半臂,下着白色柿蒂纹绿色百褶裙,裙下微露红色云头履;头梳单刀半翻髻,左手握铜镜,右手似正往额上贴饰“花黄”。襦裙装最大特点是裙腰高束,裙长曳地,上配短小襦衣。从整体效果看,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恰当地运用了视觉误差,使上下半身的比例显得更为理想。这件三彩梳妆女坐俑雍容的气质,丰腴的体态,华美的服装集中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意识。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骆驼载乐舞三彩俑(12-10):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也称为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在一峰铺着花毯的骆驼背上,塑有5位胡人乐俑,左右两侧各坐着两个,神情专注地演奏胡乐,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713年—741年)、天宝时期(742年—756年)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的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