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土楼(永定·南靖)旅游景区(2011年)
福建省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福建土楼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高层建筑类型。
“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除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方形土楼,简氏家族住宅,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坐西朝东,占地1947.3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墙体高厚比达到13:1,高5层,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
和贵楼有四奇:一奇因为它是已知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方楼;二奇是因为它是运用悬浮原理,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整座楼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三奇是因为楼内有二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因为和贵楼结构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和贵楼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及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田螺坑土楼群由1座方楼、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
河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
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年—1553年)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年—1972年)的落成,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