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博物馆门票解读(3)
——清末共电式交换机坐席
【编者的话】:张澄宇是中国电信博物馆的优秀讲解员,我们将邀请张澄宇陆续对中国电信博物馆进行深入地解读,这次是第三讲。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多……
(▲左为加盖印章票,右为原始票)
中国电信博物馆的第三张门票,是清末共电式交换机坐席。
作为博物馆里“最显眼”的大家伙,这件文物早已为许多人所熟知。或许很多人曾在现场目睹它的风采,也听过讲解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这台交换机为1907年由清政府从西门子公司采购的设备,装在了东城区灯市口椿树胡同的北京电话局(今东单电话局前身)。而这件交换机退役于1985年的山东枣庄,近八十年的服役时间让它经历了中国电信业的大部分的历史变革,承载了无数珍贵的记忆。
这件文物的第一个重要用户,便是晚年身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晚年的慈禧已经行动不便,而她又要联系北京城内的各大王宫府邸,于是这台交换机的电话线便这样地牵引至了颐和园内,在颐和园水木自亲码头处,置办了电话,中国最早的皇家电话专线也是发轫于此。后来拆机的老师傅在讲到这件文物的故事时,把这台交换机也亲切的称为“老慈禧”。
在陪伴了慈禧太后三个月后,慈禧离世。这台交换机可能听过太多皇家的秘密,但它的使命并未结束,仍需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
1939年,侵华日军的铁蹄早已踏入了北平城,而通信当然成为了侵略者把持的工具。于1938年成立的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北电电”),名义上为中日合资,但实际却完全由日方掌控,是日本在华经济侵略的组织。1938年,京津电缆正式开通,这条脉冲信号的电缆无法在“老慈禧”身上使用,于是这台坐席在1939年,被日本生产的A29步进制电话交换机所取代,从而移装至了济南。北京则拥有了更先进的电话交换机,而“老慈禧”则换了个地方继续着她的使命。
岁月流转,它接续了一个又一个电话,木制机身在长期使用中逐渐破败不堪。1985年的一天,当它“挂断”最后一通电话后,终于在枣庄的交换机房内正式退役。随后,它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城市——北京,入驻中国电信博物馆。
此时的北京,电信发展已进入腾飞阶段,程控交换机逐渐成为主流。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先行城市,北京通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更快的信息交换速度,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步进制、纵横制”交换机在机房内退役报废,而这台更古早的机器却幸运地得以保留。这或许是它跨越中国近代史大半个时期的最好归宿。如今,它依然在博物馆里发挥着余热,向观众展示中国电信业曾经走过的历程,让人们铭记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作者在春节期间的讲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