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前奏和先声——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花岗公园,这里长眠着七十二位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当人们默默伫立在黄花岗公园内庄严肃穆的七十二烈士墓冢前,遥望着墓冢后面金字塔形纪功坊上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像时,脑海里不由得想起114年前发生在广州城的那场悲壮惨烈的英雄壮举——黄花岗起义。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终因准备不足,单纯冒险,结果都归于失败。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他们决心再次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领导这次武装起义,1911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具体负责领导这次武装起义,并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革命党人陆续进入广州开始活动。统筹部一开始将起义日期定在4月13日,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中国同盟会会员温生才暗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全城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因此,起义日期不得不推迟。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了起义指挥部,由黄兴担任总指挥。最后,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日期定在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1911年4月27日傍晚时分,黄兴率领起义“先锋”(敢死队)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两广总督署。总督署卫兵进行顽抗,起义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总督署,但此时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人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总督署,然后冲杀出来,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清军短兵相接,发生激战。面对清军的重兵围剿,起义军不得不进行激烈的抵抗。经过数小时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军遭遇惨重损失,最终除黄兴等少数人侥幸突围外,绝大部分革命党人当场牺牲或不幸被俘,最后起义以失败而告终。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一百多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在攻打两广总督署的战斗中,有一位留学日本的四川籍同盟会会员喻培伦奋勇当先,英勇作战,他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炸开总督署围墙后,从后厅一直打到前厅。接着,又率队转攻督练公署。起义队伍刚到莲塘街口,便与增援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战友多人,喻培伦也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不幸被俘,最后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年仅25岁。1912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追赠他为“大将军”,并在其家乡四川内江专门修建了喻培伦大将军祠。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不顾清朝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开始在原墓地基础上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新中国成立后又对黄花岗烈士墓园多次进行修缮,并辟建为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党人用鲜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黄花岗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黄花岗起义参与者主要是以中国同盟会为核心的革命党人,这场武装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前奏和先声,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激励了后续的革命活动,并成为中国人民追求自由与独立的重要象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