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他呕心沥血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著作。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高屋建瓴的实干家。他很早就关注到了南海明珠——海南岛。1908年,先生认为海南的形势对革命有利,遂指示琼籍同盟会员加强组织建设和资金筹备。1909年,陈子臣、林格兰等人遵照先生指示回到海南成立了“琼崖同盟会”,“民主、共和”思想开始影响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1910年,孙中山再次强调海南的重要性,鼓励林格兰重返海南继续革命工作。琼崖同盟会积极组织武装斗争,促进了海南革命力量的发展,为海南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海南岛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成为著名的“侨乡”。辛亥革命时期,许多海南华侨响应先生号召投身革命。祖籍文昌的宋耀如在先生为革命奔走时,回到上海开办印刷厂,为兴中会和同盟会印刷革命宣传册和宣传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舆论支持。
在关注海南革命的同时,先生还是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设想的人。先生首先倡议和推动海南建省,1912年,他就把海南看作战略要地,从各方面论证了海南建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919年,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相关观点。先生认为从国防和治理角度,海南地理位置重要,应设为行省,即“今为边防起见,宜将琼州另立一省”。独立建省可加强对海南的管理和资源调配,为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集中力量推动海南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1988年4月1日,海南终于建省,先生计划终于实现。
在规划海南发展蓝图方面,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开放洋浦港,发展近代工业和航舶业,并且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全面开发海南,把海南迅速地发展起来。他意识到海口港等若全岛开发后,将成为货物集散重要港口,“如使全岛悉已开发,则海口一港将为出入口货辐辏之区”,强调港口对海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航运可加强海南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 目前,海南岛作为“国际自贸岛”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洋浦港建设已具一定规模。
繁忙的海南洋浦港
在交通规划方面,先生亦有过关于海南交通建设的考虑,虽未如对港口和设省那样详细阐述,但提出过火车到湛江后通过轮渡将火车分解几段运到海南的设想,体现了他对改善海南与大陆交通连接的关注,利于加强海南与内地的人员、物资交流。现在,海南岛与大陆的人员与物资交流仍然以火车轮渡和汽车轮渡为主,航空为辅的格局。先生规划的超前眼光可见一斑。
另外,先生与海南的宋氏家族关系密切。宋庆龄是海南文昌人,也是坚定支持先生革命的爱国华侨宋耀如的女儿。她与先生结为夫妻,在先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宋庆龄给予了坚定支持与陪伴,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通过各种方式与孙中山的事业紧密相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
伟人已逝,霎乎百年。肉体虽灭,精神不朽!经过百年时光,而今我大中华正疾行在奔向理想之大道上。相信不久之将来,必将迎来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届时,吾辈将举杯再告“先生放心,这盛世正如先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