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湾“总理纪念碑”的建成、消失与重现
上海 李金燕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蒋介石接任后,其统治的政权并不稳固,其政权合法性也不断遭遇各方质疑,作为应对之道,蒋介石在“全国”打起了“孙中山”牌,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为标志,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假以孙中山之名而从事的建设活动:修建了中山路、中山纪念碑与铜像、创立了中山医院。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具有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是对国父的怀念,也表明了想将先生推崇的三民主义进行到底的决心。
下面我就讲述一下中山纪念碑和铜像,这座位于江湾的纪念碑从1928年开始修建,1930年建成。纪念碑的设计独特,远看似一个巨大的“文”字,象征孙中山的名号,铜像和碑身构成“文”字的一部分;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字,为军校校训;碑身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留下的这七个字,碑上刻的字是军校代校务何遂写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
孙中山曾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所以先生在日本也是有影响力的,有一位名为梅屋庄吉的朋友和中山先生有着三十年的交谊,中山先生病逝后悲痛不已的他就想为中山先生做点什么,最后铸了四只中山先生的雕像运到中国,一尊竖立在上海,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6米,重约2000斤。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深知孙中山在中国的尊崇地位,因此在侵华初期恶意毁坏孙中山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妄图消除孙中山的影响,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上海为数不多的几处孙中山纪念建筑,无一例外,都遭到侵华日军刻意毁坏。上海江湾的“总理纪念碑”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惨遭日军的炮火损坏;总理铜像在淞沪会战期间,一队日本士兵“爬上孙中山总理铜像,揪着孙中山的耳朵恣意侮辱,咧嘴狞笑,并将铜像推倒,运去日本,熔铸枪弹”,总理纪念碑和铜雕像落成四年便以这样的方式消失了。
事隔72年后,2009年12月8日,这尊孙中山铜像又在原址上重新屹立起来了,在上海体育大学的北侧,有一座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前的花木丛中屹立着一尊高达9英尺的孙中山铜像。这尊铜像的孙中山形象栩栩如生,他穿着马褂长袍,左手持手杖,右手戴呢帽,脚蹬中式毡靴,显得精神抖擞。这尊铜像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张海平教授负责制作,外观基本上是对原雕塑家江小鹣的原作进行了复原。
今年是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我们缅怀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深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以此告慰中山先生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