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园游记
龙小平
三月的沅陵,花红柳绿,我穿过喧嚣的古城街巷,踏入沅江北岸的胜利园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曾是湘西剿匪的指挥中枢,如今以“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园”为核心,将历史、文化与市井烟火融为一体。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儿童的欢笑声与远处沅水的涛声交织,仿佛在低语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
纪念园的入口处,一座巍峨的石制牌坊赫然矗立,“胜利门”三个大字遒劲有力,由原47军军长曹里怀亲笔题写。导游介绍,这牌坊背后藏着一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1902年“辰州教案”后,清政府被迫在此竖立“国耻碑”,直至1924年贺龙率军北伐途经此地,愤然砸毁石碑,将民族尊严重拾于硝烟中。1951年,胜利门在原址上建成,被磨平的“国耻碑”残石化为烈士纪念碑的基石,镌刻着1024名剿匪英烈的名字。
抚摸牌坊的纹路,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门前的对联“百战生英风,五溪流水凝碧血;千秋留浩气,九岭白云寄丹心”,道尽了湘西剿匪的壮烈与不朽。
沿林荫道向北,一座16米高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直指苍穹,塔顶红星熠熠生辉。塔基前的解放军战士塑像紧握钢枪,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卫这片土地。塔身序文记载,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进驻沅陵,历时两年多剿灭湘西百年匪患,解放22县,歼敌8万余人。
纪念塔两侧的碑亭内,四座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满烈士姓名。导游说,这些名字每年由市民自发描红,鲜红的漆色在岁月中始终不褪。驻足细看,“张玉琳”“石玉湘”等悍匪之名与“刘胜喜”“陈子明”等顽敌的覆灭故事,在陈列馆的史料中亦有详述。
转入史料陈列馆,500余幅照片与200多件文物将历史具象化。玻璃柜中,郑波将军的《我在湘西剿匪》手稿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记录着解放军“中心区会剿”“边缘区清剿”等阶段的艰险;锈迹斑驳的枪炮旁,一张张因匪患流离失所的百姓照片令人揪心。最震撼的是一组数据:湘西曾盘踞200余股土匪,10万匪众荼毒生灵,直至1952年才被彻底肃清。
馆内还原了“罗子山遭遇战”“长田湾合围”等经典战役场景。1949年8月,湘西纵队与张玉琳匪部激战12小时,打响剿匪第一枪;1950年“八千里追捕刘胜喜”的传奇,更被当地人代代传颂。
纪念园东侧,两栋砖木小楼静立树影中。这里是原47军军部旧址与梧庐民居。梧庐主人丁宏建回忆,解放军官长曾借住于此,“战士帮百姓挑水劈柴,首长和蔼如邻家长辈”。楼内布局保留原貌,木楼梯吱呀作响,仿佛能听见当年作战会议的低语。
楼前的老槐树下,几位银发老人正讲述父辈的剿匪故事:“解放军扮成货郎进山摸敌情”“村民冒死送粮草”。这些细节未被史书载入,却在口耳相传中鲜活如初。
登上纪念园制高点,烈士纪念碑广场视野开阔,沅江如练,新城高楼鳞次栉比。导游提及,70年前这里匪患横行,“无山不洞,无洞不匪”,如今却成为市民晨练、孩童嬉戏的乐园。一位当地老人感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拧开就有,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回望纪念园,绿树掩映间,胜利门与纪念塔巍然如初。历史在此凝成一座丰碑,而沅陵的街巷中,碣滩茶香袅袅,腊肉店招飘扬,五溪休闲食品的包装上印着“红色旅游推荐”字样——剿匪精神已化作城市发展的血脉。
离园时,夕阳为纪念塔镀上一层金边。石碑上的名字、陈列馆的旧枪、梧庐的木窗,皆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和平从非天赐,而是以血泪铸就。湘西剿匪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