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凤凰山少帅囚禁处游记
龙小平
初春的清晨,我踏上了前往湖南沅陵凤凰山的旅程。这座因张学良将军幽禁岁月而载入史册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脚下的沅江如一条碧带蜿蜒而过,与山间苍翠的林木相映成趣。凤凰山虽不高,却因历史的重量显得格外深邃。此行,我怀着对少帅往事的追思,逐一探访他曾被囚禁的足迹。
山门与望江台:囚禁生涯的开端
穿过刻有“凤凰山森林公园”的石质门楼,沿林荫道拾级而上,湿润的青苔与斑驳的石阶诉说着时光的痕迹。半山处,一座名为“望江台”的观景台豁然出现。凭栏远眺,沅江如镜,小城风光尽收眼底。这里曾是张学良遥望故土的窗口。据记载,他常在此远眺江水,写下“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的诗句,字里行间尽是壮志难酬的孤寂。 台侧立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简朴,却让过往游人驻足。1938年,正值抗日烽火连天,张学良被囚于此,面对山河破碎,他的报国之心与纪念碑的肃穆融为一体,更显悲怆。
凤凰寺:囚笼中的精神栖所
沿石径再行数百步,红墙褐瓦的凤凰寺隐现于绿荫深处。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寺,因少帅的囚禁平添了历史的厚重。寺门前的张学良半身铜像,眉宇紧蹙,目光如炬,仿佛仍在为无法奔赴前线而愤懑。
寺内最核心的囚禁地是“屈将室”——三间低矮的厢房,原为观音堂左翼的精舍。推门而入,陈旧的木床、书桌、盆架静默如初。书桌上仿若仍留有少帅伏案疾书的影子:他曾在此三次致信蒋介石请缨抗日,却皆石沉大海。墙角悬挂的《自感遗憾作》手迹拓本,墨迹苍劲,道尽“少年鬓发渐渐老”的无奈。
寺后有一处名为“雪仇洞”的防空洞,洞口藤蔓缠绕,洞内阴冷潮湿。石壁上“雪仇”二字以朱砂填色,格外醒目。据载,这是张学良副官刘长清所刻,少帅每至此避日军空袭,必凝望此二字,将对日寇的愤恨刻入骨髓。
钓鱼台与放生池:苦闷中的片刻闲适
出凤凰寺向东,一条蜿蜒小径通向沅江畔的钓鱼台。台边立有木亭,当年张学良常在此垂钓。史料记载,他曾钓得一条大鱼,欣喜若狂,险些落水,后命人将鱼悉数放生池中。池底岩石上至今可见雕刻的“长寿龟”,寄托着当地百姓祈愿将军平安的朴素情感。
放生池旁,一座船形亭临水而建。少帅常与赵四小姐凭栏观鱼,或许在粼粼波光中,他短暂忘却了囚徒身份,幻想如游鱼般重获自由。
少帅纪念馆:历史的回响
下山前,我步入凤凰寺旁的少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数百张黑白照片,从西安事变的慷慨激昂到幽禁岁月的颓唐寂寥,少帅的一生在光影中流转。玻璃柜中保存的衣物、书信、手稿,无声诉说着那段被禁锢的时光。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封未寄出的信,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文伯兄,请再告蒋先生,汉卿愿为抗日肝脑涂地!”
馆外广场上,几位老者正唱诵少帅诗作,沅陵方言悠长,仿佛将历史拉回眼前。当地百姓至今传颂他救济灾民、宴请乡邻的故事。1939年端午,张学良自掏腰包设宴八桌,与村民共祭屈原。宴席散尽,他独立江边,背影与滔滔沅水一同没入暮色。
临别时,山风掠过凤凰寺的檐角,铜铃轻响。这座山因一位将军的囚禁而名垂史册,更因民族大义的坚守而熠熠生辉。张学良在此的16个月,是个人自由的终点,却是爱国情怀的永恒起点。离山时回望,凤凰山依旧苍翠,而那句“雪仇”的呐喊,早已随沅江奔流,汇入民族记忆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