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是唐代诗人卢象所作的《寒食》一诗,诗中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不食君禄携母隐居深山被焚而卒,普天之下为纪念介子推在他死难之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的故事。这个在我国民间世世代代广为传颂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山西省介休绵山,因而介休绵山也就成为我国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介子忠孝文化的朝圣地。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其子奚齐为太子,由此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和其弟夷吾分别逃亡他国,晋国大夫介子推跟随重耳一同逃亡。有一年,他们在逃到卫国时所带粮食被偷,一时半会又未讨回食物,眼看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悄悄来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重耳吃。后来当重耳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重返晋国即位国君,是为晋文公。后来晋文公对追随他一起逃亡和辅佐复国的大臣们进行论功行赏,不知怎么唯独忘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功名利禄,不愿夸功争宠,于是背着老母离开晋国,临走时,他写下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后来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才知道他已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遂亲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可寻。晋文公求贤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放火烧山,欲以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料到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心如坚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在看到介子推母子的遗体后,愧疚万分,痛哭一场,然后命人进行安葬,这时忽然发现介子推身后的大柳树有个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表彰介子推功不言禄、忠孝清廉的高尚品德,命人将介子推母子埋葬在绵山之上,将介公墓所在的山岗命名为“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晋文公还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将绵山所在的阳周县改为“介休县”,并下令在介子推忌日那天全国禁火冷食,以寄哀思,并相沿成俗,从此形成了我国一个古老的纪念性传统节日“寒食节”。介子推也就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一位以山、县、节、俗铭记的历史名人。
介公祠,也称介神庙,位于介休绵山介公岭半山腰一处山岩之间的巨型洞窟中,古代原建祠庙早已塌毁不存,现在看到的介公祠是1998年由介休绵山风景区开发公司投资开发绵山时在其旧址新建的。洞窟依山而凿,洞高22米,宽40米,进深25米,三层飞檐抱厦,金碧辉煌,庙宇宏伟,为我国最大的石窟祠庙。介公祠大殿正中供奉着一尊高11米的介子推塑像,神态端庄,古朴凝重,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介母和邻人解张的金妆塑像。大殿中央有与山岩为一体的两根擎山石柱,石柱上及大殿四周塑有介子推生平事迹和成仙后灵验应化事迹的精美彩色悬塑。介公祠外两侧石壁以及前面的八根锥形石柱上镌刻有反映介子推功绩的浮雕图案。
由晋文公下令敕建的介庙,又称介林,位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今属灵石马和张嵩村),从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寒食节晋文公都要率领众臣到此祭祀介子推。介庙后来兴废无常,历朝历代屡有修缮,介庙大规模扩建始于北宋年间,宋真宗赐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敕命重建介庙,但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山林庙宇被日军烧毁。2008年,山西介子推故里文化旅游公司在原介林旧址上进行大规模修复,介林得以重放光彩,介庙得以再现辉煌。墓地能称为“林”者皆为神圣,介林建立先于孔林,早于关林,可谓华夏第一“林”。
寒食节是因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一个全国性传统节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习俗相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便与清明节开始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节日,并称“寒食清明”,后来慢慢地寒食节就逐渐被清明节所替代,其节俗也大多被纳入清明节的活动中,到了清代初期,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完全合二为一,统称“清明节”。在近2700年的发展中,清明节活动内容已由过去单一的禁火寒食演变扩展为扫墓、祭祀、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诸多民俗,清明节成为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传时最久、地域最广、内涵最深、民俗活动最多的一个纪念性传统节日。清明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维系社会和谐、追觅根脉亲情最具凝聚力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成为代表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而且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0年4月5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首次发行了《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画面主题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再现了清明节的传统礼仪和民风民俗,这是中国邮政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后发行的第五套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特种邮票。同日,在由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民协、山西省委宣传部、介休市人民政府和绵山风景区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清明节》特种邮票首发式,同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发行了《清明节》特种邮票首日封一枚,山西省邮政公司还分别发行了《清明节》特种邮票发行纪念封和2010年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纪念封各一枚。
因千古先贤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清明习俗,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将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介休绵山也由此成为承载寒食清明文化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2008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与山西省委、省政府在介休绵山成功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论坛暨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在开幕式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介休市“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称号,授予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的称号,介休绵山就正式被认定为中国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2011年5月,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作为清明节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