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记(五)
保定 陶万春
2025年3月26日 晴有薄雾
我从爱上旅游起,就耳熟能详这么两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可是,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我把五岳走了个遍,却始终与黄山无缘,说起来让人搞笑。这次随高中同学一起出行,很大程度是冲着黄山来的。
位于安徽南端的黄山山脉,南北长约4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它东接天目山,西南至江西境内,北与九华山相连接,南至屯溪盆地,总面积有1200平方公里。而黄山风景区的面积仅为154平方公里,它是“五百里黄山”的精华所在。它还号称72峰又36大峰,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米,与天都峰、光明顶并驾齐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其“四绝”,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无数个顶桂冠都戴在了它头上。
在古代,人们很难从陆路进入黄山,有人就在离长江最近的地方修了一条小路。或许这就是古人进黄山的一条捷径。而今游黄山,19元一位的摆渡车送至索道站,再掏出90元索道费就上了山。送客松先到,迎客松后至,时间不长就看到了安徽省旅游标志——黄山迎客松。这棵松树,长在海拨800米的绝壁峰石之上,在岩缝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其根系比树干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吸收着天地之精华,得以绝处逢生。它像极了多数人的苦楚人生,虽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顽强的活下去。
1979年7月,邓小平登上黄山,他和普通人一样,感受着黄山的壮美。但他对黄山、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不久便慢慢显示出来。
站在迎客松广场,左青狮,右白象,背后是文殊菩萨卧像,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天人合一,这里是山人合一。
人们常说,山水山水,山与水总是联在一起的。“山中一夜雨,到处挂飞泉”,说的正是黄山的泉水与瀑布;“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观赏云海,这样的感慨油然而生;大诗人李白到黄山,对他来说,黄山是他心灵时归宿,适然忘情,恣意命笔,“李白乘舟将欲行,突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是清代画家石涛多次登临黄山描摹后的感叹。其实,大凡在中国画领域有成就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想上黄山,并将其收入画中。刘海粟十次上山找艺术灵感,李可染的山水画尽染黄山风景。因此,黄山成就了中国一代山水画家,也成就了“黄山画派”。
3月的黄山游人如织,进入黄山最高峰莲花峰的入口已封闭,公告牌上注明:景点自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进入封闭轮休期,一般为3到5年。也就是说,在3一5年内,游客无缘登顶黄山最高峰了。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慕名来黄山的人逐年递增,山上局部土壤裸露、板结、水土流失、树木长势趋弱等问题显现,让部分景点“休息”也是无奈之举。黄山景点封闭轮休的探索,己被世界认可。这一典型案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发布,充分肯定了它的探索,有利于全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汇聚的智慧。
初春的江南,万物萌生,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旅游的大好季节,400年前的徐霞客衣冠整齐,行囊轻便,踏上了出游的第一步,记得那一年,徐霞客22岁,正是青春的年龄。而如今,我一接近古稀之人,仰慕黄山大名,饱览黄山美,收尽黄山奇,此生无憾!
~当日晚上写于黄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