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记(七)
保定 陶万春
2025年3月27日 晴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以悠久的制瓷历史而闻名遐迩,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在漫长的岁月中,景德镇博采众长,生产的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也因此奠定了其中国“瓷都”的地位。
因为我们此行从江西到安徽,又从安徽折返江西,景德镇只不过是个途经,不做办重点观赏地。我多年都盼望着到此一游,看看御窑厂遗址,亲眼目睹瓷器的烧制过程。这次时间不允许,又要爽约了,也许人生就是一个难以圆满的过程,像流沙,你越是想抓住许多,手掌中剩下的越少;而你不想要的时候,它又堆集如山。
从《中国自助游》(华东卷)上做功课知道,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实在值得一看。该博物馆按照朝代顺序展出了自新时器时代至1949年后的名品佳作,王步、珠山八友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精品让观者叹为观止。另外,博物馆还时常举行含金量极高的临时展览,为国内陶瓷界的翘楚。
吴导带领我们,在富玉陶瓷产业基地下了车。这是一个展示陶瓷制作流程,和产品展示展销之地,能让初来乍到的游客,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瓷器的前生今世。制坯→缕雕绘花→内外上釉→入炉烧制,一气呵成。流水线上,基本上都是女工,她们以女性的柔情似水,专注于手上的艺术品,一丝不苟,心无旁骛。我为这些平民艺术家而折服,是她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在餐桌上和茶具里,获得了无限流的艺术享受。
在基地展销货架上,我再次看到了“水点桃花”瓷器的身影,想起来二、三十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话说有一香港收藏家,慕名而来景德镇,敞开收集“7501”主席瓷,那是文革时期景德镇专为中南海特制的一批瓷器,分为办公和餐饮用两大部分。因为是贡品,在制作过程中精益求精,挑选质量最好的,按照订单发去北京,献给了伟大领袖,余下的发给职工当了福利。这个香港人以几元或几十元的收购价,挑选并拿走了“水点桃花”和“水点梅花”各两套。他回到香港后,在公开场合毁了其中各一套,然后在香港富比拍卖会上,这两套瓷器分别拍出几百万港币的价格,以过人的智慧,赢了个盆满钵满。
水点桃花瓷器
既然来到了瓷都,岂有空手而归之理。我从骨子里喜欢中国陶瓷,那个“水点桃花”的文房瓷器,“7501”仿品早有收藏,且轻易不示人。我和老温在琳琅满目的瓷器面前漫步,各自挑选了一套180元的对杯,我又给外孙女选了一个红色釉上彩的陶笛,心想她肯定是喜欢的。
临进基地时,接侍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统一的号牌,我以为常规的套路又开始了。但是我发现,导游并没跟团进来,而是呆在车上休息。我们这个团在报名时明示是“O购物团”,一路走来真的就没进购物点,以往的强迫购物没了踪影,让游客轻松了许多。
在旅游大巴上,吴导推介了旅途中丰俭由人的“徽秀”实景演出。每位198元,包含黄山风景区的一场演出,和三顿特色餐(黄山徽宴、景德镇瓷宴、九江三石宴),如果不想看实景演出,可以自愿交128元享受三顿特色餐。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推介是人性化的,比强拉硬拽去购物强上百倍。我等几个同学商量的结果,觉得还是烧饼卷手指头——自己吃自己更划算,没有沾这个“徽秀”的边,路边摊10元一碗的汤粉或炒粉,加上从家里带来的饼类面食,迅速解决了“战斗”。
路过景德镇,走马观花看一处,与历代御用瓷器的窑口擦肩而过,留下些许遗憾,还待有机会复来仔细揣摩。好在从冰山一角,窥探了瓷都的庐山真面目,也算不虚此行。
~当日晚匆匆写于九江市下榻酒店